九月收割季到了,地里机器嗡嗡作响,订单却静悄悄。中美谈判刚结束,美国豆农等来的不是中国买家,而是空空如也的采购表。
美国大豆协会话说得很直白,去年这个时候,中国买家已预定约1300万吨,今年是“零”。这不是夸张,是他们对外发布的数字。
这还不止是生意的问题。美国中期选举临近,农民是特朗普的铁票。美媒的说法很尖锐,中方不买美国大豆,已经影响到了特朗普的政治生涯。
按照美国大豆协会的介绍,它代表全美30个大豆生产州,服务30多万种植者。他们公开警告了一句原话:“我们仍未与中国就大豆敲定采购协议,这将对美国豆农造成严重冲击。”这句摆在台面上的提醒,分量够重。
美国农业部的判断更添几分尴尬。今年产量预计创历史新高。往年到九月,美国对华全年销量中,差不多已有三分之一落袋为安。今年的实际成交量,还是零。最大买家沉默,仓房越堆越满。
局面不是一天变坏。时间拨回到2025年3月,中国为应对美方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经国务院批准,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对大豆加征10%。一个月后,4月继续加码,大豆税率提高至84%,叠加基准关税后总税率超过90%。这么高的税,直接把美国大豆的竞争力打没了。
五月曾短暂和缓。根据联合声明,中国承诺将美国大豆关税从120%回调至23%,并且明确这项调整在2025年7月1日实施。但谈判推进不顺,市场不等人,中国买家继续避开美国货源。
这时看中国的供应链切换速度。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1.05亿吨,自美国进口2214万吨,占比21.1%,比2018年下降13.3个百分点。同一时期,自巴西进口7465万吨,占比71.1%。巴西稳稳坐上中国最大供应国的位置。
国际端也顶得住。2025年全球大豆产量预计超过4亿吨,巴西产量1.69亿吨,出口1.06亿吨。3月至10月是巴西集中出口期,装船窗口正对准中国的采购节奏。换句话说,中国的需求,有巴西扛得住。
美国这头,就是另一幅画面。出口量下滑,受影响的不是农民一个群体。肥料、农机、仓储、运输、金融、港口码头,条条链路都连着钱袋子。大豆供应链支撑着美国4000多亿美元的经济,货运需求一缩,卡车、铁路、港口的活儿就立刻变少,就业岗位跟着悬着。
我注意到抗议声起得越来越密。明尼苏达、伊利诺伊、内布拉斯加、印第安纳,这些中西部州是大豆种植户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特朗普选举的要害地带。如今出口受阻,产业链有崩的风险,谁能淡定?
你说特朗普有没有急?一边寻求和中方谈判,一边想找新买家。问题砸在桌面上了,像中国这样的大买家全球难再找第二个。更何况特朗普还对许多国家开着关税战场,别人会不会接你的货,心里都有算盘。
白宫提出了个补救方案。未来十年提供600亿美元农业补贴。批评声音也不轻,说这是让纳税人为农民兜底。更扎心的是,最早要到2026年秋季才能落实。农活讲究季节,这个节奏,豆农等得起吗?
别忘了,美国大豆协会的提醒还挂在墙上。去年这会儿就有1300万吨的中国订单,今年零。往年到九月对华销量完成三分之一,今年零。美国农业部说今年产量创纪录,这个“创纪录”在没有买家的时候,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关税的起落,已经把市场信号写得很清楚。3月加10%,4月提高至84%,总税率超过90%,五月联合声明又从120%回调到23%,七一落地。市场不看嘴上怎么说,就看价格与确定性。谈判慢,买家避险,钱随货走。
中国的策略是多元化。2024年对美进口只占21.1%,比2018年少了13.3个百分点。来自巴西的份额则是71.1%,而且巴西3到10月的出口季正好覆盖中国的采购窗口。阿根廷也在名单里,补位没问题。这条备份路线已经跑通了。
美国国内的传导更直接。港口少了豆粕船,铁路的车皮就闲着,卡车里程数往下掉,仓储周转慢半拍,银行授信收紧。这是一条链串着的,谁也别想置身事外。
特朗普的政治压力在哪里?中期选举快到了,票仓集中在种植带。明尼苏达、伊利诺伊、内布拉斯加、印第安纳,这些州的农场主要的是订单,不是承诺。“我们仍未与中国就大豆敲定采购协议,这将对美国豆农造成严重冲击。”这句就是他们的回答。
也难怪美媒说,中方的不买,已经影响到特朗普的政治生涯。你得罪了最大的买家,结果订单没了,产量创新高,市场却不接货。这种逻辑,放到任何一门生意上,都会出问题。
退一步讲,真能指望十年600亿美元的补贴吗?哪怕不谈财政压力,就说时间。最早2026年秋季才能启动,而豆农的收成在2025年九月已经在场上了。远水救不了近火,这话在农场里更是真理。
中国这边没有喊口号,就是按市场走。供应链调整到位,巴西、阿根廷能基本满足需求,买得稳,买得准。美国豆农面对的是一个长期风险,失去最大客户,不是一句政治口号能扭转的。
最后回到眼前的账本。美国农业部预计今年大豆产量创历史新高。按往常节奏,到九月对华应完成约三分之一交易。现在的数字写得很干脆,今年实际成交量为零。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