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评元帅这事儿,就跟公司里排销售总监一样,看的是谁的KPI最亮眼,谁签的单子最大,谁就该坐头把交椅。这逻辑不能说错,但绝对是把顶层权力的游戏规则,想得太简单了。
尤其是看朱老总的履历,很多人更是一脸问号。长征之后,林彪、彭德怀、刘伯承这些战神们一个个高光不断,什么平型关、什么百团大战、什么千里跃进,战报写出来闪闪发光。反观朱老总,好像就成了个象征,坐镇中军大帐,很少再听到他亲自下场,去跟对手一城一池地死磕。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后期战功KPI不那么“炸裂”的老总,凭什么在1955年那个群星璀璨的时刻,力压一众战神,稳坐元帅第一把交椅?
说白了,能问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战术”的尺子,去量“战略”的天。这就像一家千亿市值的公司,你只盯着哪个销售冠军卖了多少货,却忘了那个在公司差点倒闭时,拿出全部身家、稳住核心团队的联合创始人。
朱老总,就是那个联合创始人。他的功劳,不在于打了多少顺风仗,而在于打了两场决定我军“生死存亡”的逆风仗。这两仗,一次是救“命”,一次是救“魂”。
先说救“命”的。
时间拉回到1927年,南昌城头一声枪响。那会儿我党第一次搞武装斗争,说实话,经验基本为零,更像是一群热血青年拿着天使投资,搞了个惊天动地的创业项目。项目发布会(南昌起义)开得很成功,但接下来怎么走,内部就出现了分歧。
当时的主流方案,是周公、贺帅他们带着主力部队,浩浩荡荡杀向广东,目标是拿下出海口。这想法在当时看,逻辑是通的:打通海岸线,就能接收苏联老大哥的海上援助,装备、资金源源不断,这不就能跟南京那位蒋老板长期掰手腕了么?
这剧本,听着就跟现在很多创业公司一样,一拿到融资就想烧钱做大市场,直捣黄龙。
而朱老总,当时领到的是个苦差事:带一部分兵力,负责殿后、打掩护,说白了就是给主力部队当炮灰和缓冲垫。
结果呢?魔幻的现实给了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去广东的主力部队,一路上被各路军阀围追堵截,加上酷暑和疾病,打到潮汕地区的时候,基本就散架了。创业项目发布会开完,产品还没正式上线,核心团队就被市场打残了。
这一下,几乎所有人都懵了。我党手里最后一支正规军的家底,几乎一夜清零。
这时候,全中国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朱老总带的那支“炮灰”部队身上。这支队伍同样经历了无数恶战,减员严重,从几千人锐减到不足千人,枪都快凑不齐了。士气低落到了冰点,悲观绝望的情绪像瘟疫一样蔓延。军官想跑路,士兵想回家,这支队伍随时都可能一哄而散。
这是我军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之一,比长征还绝望。因为长征时好歹还有个目标,有个盼头。而此时,是连路在何方都不知道。
就在这个所有人都觉得公司马上就要破产清算、各回各家的关口,朱老总站了出来。他干的事,不是发表什么慷慨激昂的演说,而是用最朴素的道理,给这帮几乎崩溃的兄弟们重新建立信心。他告诉大家,我们这点人,就是革命的火种,只要我们还在,这火就不会灭。他还搞了个“赣南三整”,把思想、组织、军事纪律全都重新梳理了一遍。
你品,你细品。这操作的本质是什么?
这不是军事指挥,这是顶级的危机管理!这是一家公司在现金流断裂、核心产品失败、创始团队即将散伙的至暗时刻,那个最沉得住气的联合创始人,站出来,不开除任何一个员工,而是告诉大家:“项目失败了,但我们团队还在。只要人在,我们就能东山再起。”
他保住的,不是一千条枪,而是我党手里最后一点“军事化”的DNA,是最后那点专业武装力量的“火种”。这支不到千人的残兵,后来成了井冈山上最核心的骨干,成了未来那支横扫千军的钢铁之师的直系祖宗。
没有朱老总在那个岔路口的坚持,井冈山会师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甚至可以说,有没有后来的朱毛红军,都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这份功劳,叫“存亡续绝”,是给整个事业“续命”的功劳。哪个战神的单次战役胜利,能跟这个比?这相当于给公司续了天使轮的命,没有这一步,后面所有的A轮、B轮、C轮融资,都无从谈起。
再说救“魂”的。
如果说南昌起义后稳住部队是救了“军”的命,那么长征路上跟张国焘的斗争,就是救了“党”的魂。
井冈山会死后,“朱毛”这两个姓,就焊在了一起。朱是总司令,毛是党代表,一个是军事上的定海神针,一个是思想上的灵魂舵手。两个人共同塑造了这支军队的基因:党指挥枪。
但长征路上,这个基因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会师后,矛盾爆发了。张国焘带着兵强马壮的四方面军,人多枪多,腰杆自然就硬。他看着衣衫褴褛的中央红军,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他要的是权,是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于是,就有了那场著名的“草地分兵”。张国焘想南下,毛主席坚持要北上。这已经不是路线之争了,这是分裂的边缘。张国焘甚至一度动了武力解决问题的念头,用枪杆子来逼中央低头。
在这种剑拔弩张的时刻,朱老总的态度,就成了天平上最关键的那个砝码。
要知道,朱老总可是红军总司令,名义上全军都归他指挥。张国焘想另立中央,最需要的就是朱老总这块金字招牌给他站台。只要朱老总点个头,他张国焘的合法性就大大增加。
张国焘对朱老总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但朱老总的回应是什么?“朱毛”不分家,我跟老毛走。哪怕后来因为组织决定,他被迫跟着张国焘的部队南下,他也始终没有屈服,在四方面军内部坚持斗争,宣传北上的正确路线,最大限度地维系了部队的团结,为后来的两大主力再次会师保留了可能。
这又是什么性质的功劳?
这是一家公司的两位联合创始人(朱和毛),面对一个手握重金和核心业务渠道的强势CEO(张国焘)的逼宫。这位CEO想把公司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甚至不惜分裂公司、清洗创始团队。而朱老总这位联合创始人,在被胁迫、被孤立的情况下,坚定地和另一位创始人站在一起,用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稳住了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党指挥枪),最终避免了公司的彻底崩盘。
他守护的,是这支军队的“魂”。这个魂,就是“枪”必须听“党”的。如果这个魂丢了,红军就会彻底沦为军阀武装,那后面的一切都免谈。
所以你看,朱老总的伟大,恰恰不在于那些看得见的战功。他的战场,是更凶险、更无形的战场。一次是在军队肉体即将消亡时,他强行续命;一次是在军队灵魂即将分裂时,他挺身护魂。
这种“压舱石”和“定盘星”的作用,是任何一个单纯的战术天才都无法替代的。他就像是整个革命武装力量的“董事长”,而彭、林等人,则是战功赫赫的“事业部总经理”。总经理的业绩再好,能决定公司的生死存亡吗?不能。但董事长的一个决策,却可以。
1955年授衔,那不是一次简单的KPI考核,那是一次对整个革命历史的总结和追认。朱老总排第一,所有人,包括那帮战功赫赫的元帅们,心服口服。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没有这位看似“战功不显”的老总,在几次最关键的时刻把舵、压舱,他们这艘船,早就沉在半路了。!!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