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时期,八个军的统领分别是谁?这些军队后来又去了哪里?
自从1924年中国国民党重新组织以来,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建立一支能够掌控的军队。
因此,国民党特别成立了黄埔军校,目的是培养军队中的初级指挥官。
国民政府建立了一支军队,叫做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里有很多不同的派系,结构比较复杂。
在国民革命军刚开始组建时,只有四个军,后来又增加了第五、六、七、八军。这些军的负责人也有所更换。
这支部队非常强大,下辖八个军团,各有特长,后来参与了北伐战争,战斗异常激烈。
那么,这八个军的军长分别是哪几位呢?后来,这八个军又去了哪里呢?
国家的革命军队正式建立起来了。
1924年,国民党进行了重组,目标是培养一支能完全掌控的军队。同年11月11日,黄埔军校成立了自己的军事队伍。
这支军队被称为党军,蒋介石担任军事秘书,并迅速掌握了军队的实际指挥权。
1925年4月25日,蒋介石成为了党军的最高指挥官,真正掌握了党军的领导权。
军队组建好了,需要制定一些政治制度来约束它。当时,苏联红军的政委制度得到了大家的模仿,党军也开始实行党代表制度。
实行党代表制后的党军效果非常好,在后来的第一次东征中表现得很出色。
1924年10月,孙中山把依靠自己军队来统一国家的部队称为建国军。
在国家的军队里,有一支非常强大的队伍叫做粤军。这支队伍有着较长的历史,大约有三万多名战士,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队之一。
粤军内部分为三个派系,分别由许崇智、李福林和李济深带领。
除了粤军之外,湘军的实力也很强。湘军中有两位著名的将领:谭延闿和程潜。虽然两人在内部时常有矛盾,但他们默契地先后选择了投靠孙中山。
1925年6月15日,正式更名为
《整饬军队决议案》通过后,由蒋介石领导的党军和孙中山改组后的建国军,进行了统一整编,正式改名为国民革命军。
按照相关规定,国民革命军需要在军队的编制体系中,在军级和师级单位设立政治部,同时在军级以下的各个单位设立党代表。
为了改进措施的执行,特意请来了苏联在我国的军事顾问来与地方部队进行讨论,最终制定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三三制编制原则。
组建四个军队
军队的编制采用三级模式,即每个军包括三个师,每个师再细分为三个团,这样的结构一直延续到连级单位。
后来,国民政府正式指定了四个军的领导人。第一军由蒋介石带领,第二军的负责人是谭延闿,朱培德担任第三军的指挥,而第四军则由许崇智领导。
蒋介石曾担任第一军的军长,但时间不长,在北伐开始时,这个职位换成了何应钦。
北伐战争结束后,第一军就成了蒋介石最信任的部队,也是他手下的主要力量。
第一军在成立后经过了三次调整,但战斗力一直不高。因此,在1949年11月,第一军被人民解放军完全消灭了。
谭延闿是第二军的军长,他不仅武艺高强,还擅长书法,是那个时代的文武双全人物。
但第二军的能力不如谭延闿,虽然多次参加南昌、杭州和南京的战斗,但后来被裁减为师级单位,称为18师。
在人民解放军进行反“围剿”斗争的第一场战役中,18师遭受了重大损失,人员伤亡惨重。在抗日战争结束后,这支部队被重新组建为第九师。
直到1948年9月,部队才重新获得了第二军的番号。次年,他们在四川发动了起义,最终被编入了解放军第50军第167师。
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和后来成立的国民革命军第九军,都是由朱培德的第三军分出来的。
在1947年,第三军在与我军的战斗中被晋察冀野战军彻底消灭了。后来,国民政府又重建了一支第三军,但到了1949年,这支军队又被我军全歼,从此第三军这个名字就消失了。
许崇智被编进新军,李济深担任第四军军长。
在组建国民革命军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由于内部派系复杂,各部队之间经常因为利益而产生争执,甚至出现矛盾。
在整理队伍的时候,统一了财务管理方式,并且明确规定军队内部禁止吸烟和赌博。不过,这项规定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甚至引发了严重的冲突。
廖仲恺是国民党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推行统一财政制度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他却不幸遭遇陷害,最终被刺身亡。
正是这个案件,让蒋介石获得了晋升的机会。他被任命为广州卫戍司令,上任后,积极调查廖仲恺的案件,并逮捕了一些相关人员。
在调查这起案件时,蒋介石发现许崇智有很多不当行为,比如对部下私吞公款、勾结不法分子等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故意包庇。
许崇智在汪精卫的支持下被迫离开广州,这是由于蒋介石施加的武力压力所致。从此,许崇智的部队被收编。
在许崇智的手下被整合和部分解散后,国民政府把李济深率领的队伍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四军。这时的第四军实力雄厚,拥有4个师和1个独立团,确实是个强大的力量。
因为军事实力很强,第四军在北伐战争中屡次获得好成绩。当武昌被攻克之后,第四军进行了扩编,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新成立了第十一军。
第四军内部有各种不同的派系,因为有很多共产党员,所以一部分人在南昌起义时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红军,而另一部分人则继续留在国民党内部。
在解放战争期间,那些留在国民党里的第四军成员全都被我们的军队击败了。尽管他们后来又重新组过队,但最终还是被蒋介石解散了。
参加红军的这些人,在解放战争结束后,成为了解放军的第127师。
第五军的军长名叫李福林。
第五军是后来才成立的,李福林是在后面才被任命为军长的。第五军在北伐战争中遭遇了惨败,才被收编过来的。
因为李福林带领的这支队伍情况比较复杂,国民政府没有马上对其进行改编,而是先保持了它原有的样子。
后来,第五军这个番号被很多部队使用过。在抗日战争时期,杜聿明组建了第五军。这支军队在战场上非常英勇,作战能力很强,后来成为了国民党军队中五大主力之一。
在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军成功消灭了邱清泉部队的第五军。虽然后来第五军被重新组建,但在国民党后来的统一整编中,第五军的番号被取消了。
1926年,第六军正式组建完成。
程潜领导的国民革命第六军,是由他原有的部队和多个省份的小部队合并而成的。
在北伐战争期间,第六军从江西一直打到了南京,但由于急于求成,没有与主力部队协同作战,反而提前对南京发起了攻击。这种做法导致了更大的损失,并因此与第一军和第七军产生了矛盾。
在1928年,因为程潜曾经试图抓蒋介石,第六军的番号就被取消了。国民党虽然后来又重组了第六军,但那已经不是曾经参加过北伐战争的那支队伍了。
新桂系部队改称为国民革命第七军。
国民革命第七军,是由桂系部队组成的。旧桂系部队在广西的战乱中不断壮大,不仅打败了沈鸿英和唐继尧的部队,还统一了广西。
1926年,国民党决定重新组织桂系部队,原计划是编成两个军,但新桂系拒绝了。最终,汪精卫主张将广西的部队整合为一个军。
最后,经过改编,桂系部队变成了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他们的军队非常强大,共有9个旅,25个团。
第七军以前参与过很多大战,比如北伐战争、蒋桂战争和中原大战等,因为战斗能力强,得到了“钢军”的美称。但在解放战争中,这支军队最终被人民解放军彻底击败。
1926年6月2日,唐生智当上了第八军的军长。
唐生智的一生充满波折。早年间,他在湖南陆军担任第4师的领导。在与吴佩孚的战斗中,他遭遇失败,最终向国民政府寻求帮助。
6月2日,唐生智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的军长,并且还担任了北伐军的总指挥。他的老部队湖南陆军和第二师一起被改编成了五个师。
第八军与其他七个军相比,成立得最晚。在唐生智成功拿下武昌之后,不断加强部队的战斗力,最终成为北伐军中人数最多的一支部队。
好景不长,唐生智反蒋失败后不得不出国。随着他的离开,第八军的番号也被取消了。
蒋介石将国民革命军变成了自己的工具
尽管国民革命军在北伐前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仅限于名称。实际上,各部队在编制和军饷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
这八个军队的构成非常复杂,大多数部队都是未经改造的军阀部队,他们的思想非常落后。
另一方面,它的结构也非常复杂,包括了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农民、小商人、商人和封建土地所有者,这也导致了内部混乱的局面。
令人惊讶的是,国民革命军中不仅有国民党成员,还有共产党人士,内部派系多样,差异明显。
蒋介石发现了国民革命军的一些问题,他曾提出要辞去第一军军长的职务,并建议取消军长这一职位,让部队直接由军委会统一指挥。但由于第二军军长谭延闿和第三军军长朱培德的反对,他的这个想法并没有实现。
蒋介石在帮助国民政府整顿军队时,权力逐渐增大,达到了人生的顶点。
在蒋介石成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后,他开始把革命军当成自己的工具,以此来稳固自己的独裁统治地位。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发生后,蒋介石逐渐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右翼,并开始让国民革命军的性质向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靠拢。
国民革命军如今成了蒋介石实现个人政治目标的工具,不再是当初北伐时那支单纯的队伍,其本质已经不同了。
这些改革者对老军队的改变不够彻底,因为内部派系太多,拉帮结派的现象非常严重。虽然国民革命军表面上看起来团结一致,但实际上内部存在不少问题。
蒋介石一开始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他没有坚持自己的看法。后来,他放弃了改造国民革命军的想法,转而追求权力。
国民革命军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出现了有组织的新型军队,为后来军队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这八支队伍的结局各不相同,第一支、第三支、第五支和第七支队伍都被人民解放军彻底击败了。而第二支和第四支队伍中的一部分被改编成了解放军的一部分——这同样证明了加入共产党队伍是明智的选择。
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军队的编制最终没能完全保留下来,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集团式的军队组织对我们国家的军队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吸取其中的有用部分,剔除不好的方面,适当改造利用。如果运用得当,这将是一件好事。
我国作为军事强国,应当加强对军队的组织调整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只有当全体官兵思想统一、利益一致时,才能激发出强大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