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桂系明明放水,湘江红军为何死伤惨重?罪魁祸首是他们!

 意昂体育介绍    |      2025-08-18 13:23

长征中,桂系军阀究竟有没有“放水”?如果真有,为何红军在湘江一战中付出了如此惨烈的代价?这背后的真相,远非一句简单的“放水”或“没放水”就能概括。事实上,这场战役的悲剧,是多方因素交织的复杂结果。

在湘江血战前,关于红军损失不大的说法并不准确。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约有8.6万人,踏上西征之路。尽管与粤军陈济棠有“借道协议”,但由于保密工作不到位,基层官兵包括彭德怀、林彪等前线将领并不知情,导致局部战斗依旧激烈。

红军在通过陈济棠的地盘时,减员约4000人。加上突破第二、第三道封锁线时的战损,在湘江战役前,红军总体损失已达2.2万人。这意味着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红军平均每月减员超过一万人,这个数字其实是相当惊人的。

地方军阀:防蒋甚于防共

长征路上,地方军阀的心思各异,但一个共同点是“防蒋甚于防共”。广东的陈济棠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早在红军长征前,陈济棠就与红军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甚至在苏区边缘有过互不侵犯和贸易往来。他深知,红军进入广东并停留,中央军定会随之而来,届时广东就不再姓陈了。因此,他唯一的诉求就是让红军尽快通过。这种心态普遍存在于湖南王何键、桂系大佬李宗仁和白崇禧等南方军阀之中。他们时刻紧盯中央军的动向,对蒋介石的猜忌远超对红军的担忧。红军走出广东后,陈济棠才开始“卖力”追击,让红军进入了更为凶险的湘桂交界地带。

桂系“小诸葛”:欲迎还拒的算盘

在湘江战役的布防中,蒋介石、白崇禧和何键各有心事。蒋介石想借此机会“驱虎吞狼”,一举消灭红军并削弱地方势力。而白崇禧和何键则不愿红军进来,更不愿中央军驻足。白崇禧号称“小诸葛”,他与智囊刘斐制订了“拒客和送客”的策略,即“不拦头,不截腰,只击尾”,目的就是催促红军尽快离开广西。

就在红军抵达湘江边,准备渡江之际,白崇禧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红军佯攻灌阳以南的龙虎关,白崇禧不顾攻击部队规模小,立刻下令将湘江防线中的5个师撤往广西腹地的恭城一带。湘江防线瞬间变得薄弱:全州仅剩两个营,兴安和灌阳各留一个团。这几乎是明目张胆地给红军让出了一条西进通道,言下之意就是:快走!白崇禧甚至煞有介事地向蒋介石发电,谎称红军大举进攻广西腹地,蒋介石一时不察竟予批准。如果此时红军能够全速通过这条“桂北走廊”,湘江惨剧或许本可避免。

致命的迟滞:湘江血战的惨痛

然而,机会稍纵即逝。当“桂北走廊”洞开时,红军先头部队已抵湘江,但主力军委纵队却仍在一百公里外的道县。李德和博古坚持携带大量笨重设备,行军速度缓慢,甚至连出了苏区已成废纸的钞票也要抬着走。毛泽东焦急万分,建议沿潇水北上攻打零陵,转战湘中,出其不意杀回中央苏区,但被李德拒绝。他退而求其次,请求扔掉辎重加快行军,也被忽视。军委纵队在道县竟然待了整整三天,这三天对红军来说是致命的。

这三天不仅白白葬送了过江时机,也让蒋介石回过神来,识破了白崇禧的算盘,对其极为愤怒。尾随而来的薛岳和何键也怒火中烧,何键甚至阴阳怪气地电告蒋介石,若因白崇禧此举导致严重后果,自己概不负责。李宗仁和白崇禧权衡利弊,加上蒋介石、薛岳、何键等人的压力,以及对红军不领情的“生气”,最终决定重新布防,派出了战斗力最强的主力部队。

尽管白崇禧仍有让红军快速通过的幻想,调整兵力也慢吞吞直到11月26日才完成,总共给红军留了五天时间,但这五天却被李德浪费在道县。

11月27日,中央大部队才抵达文市,距离湘江渡口还有70公里。此时,湘江战役正式打响。尽管最初白崇禧和何键仍有所保留,但蒋介石的严令最终迫使他们使出全力。红军在武器、装备、后勤、人数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能在敌人近前才敢开枪。这场持续四天的战役异常残酷:红一、三军团伤亡过半;红九军团从约1.2万人锐减至3000余人;断后的红五军团损失也超过一半;新组建的红八军团1.1万人,因战斗经验欠缺,几乎全军溃散,最终归队的不到千人,番号也被撤销,成为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军团。

湘江战役前,红军还有6.4万人,战后却仅剩3万多人。在短短四天内,红军损失了3万多人。这并非桂系未曾“放水”,而是他们的“放水”策略被红军自身指挥层的迟滞和错误决策所彻底抵消,最终在各方势力重新施压下,地方军阀不得不全力以赴,酿成了长征中最惨痛的一幕。这场血战,最终也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召开,彻底扭转了红军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