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的阿拉斯加会晤,就差最后的倒计时了。乌克兰这边,泽连斯基一句话亮出了底牌:顿巴斯,半寸不让。
特朗普那边,外媒曝料已经传遍了——这次他准备直接把“领土让步”搬上谈判桌。大概的意思是,让乌克兰割出一部分地盘,普京少要一点,大家握手言和,事了拂衣。但问题来了,这个方案对乌克兰来说,简直是腰上插刀。
泽连斯基的反应非常快,甚至可以说是条件反射。据多家美媒报道,他直接怼回去:乌克兰不会把土地交给任何入侵者,不会接受对自己不利的决定,更不承认没有乌克兰参与的交易。
这番表态,不光是在对美国喊话,也是在给欧洲递话。果然,消息一出,英、法、德为首的一票欧洲国家马上站队,发声支持乌克兰,要求它必须参与谈判,并强调领土不能丢。欧洲的立场很简单:不能让俄罗斯吃下顿巴斯,否则下一口可能就是自己。
问题是,这让特朗普很难办。他千方百计请动普京飞到美国,摆出谈判的姿态,还捎带放出口风要让步。但乌克兰和欧洲的这一搅,局势立刻变复杂。乌克兰眼下在战场几乎没翻盘机会,只能咬死底线硬撑。他们不是不想谈,而是根本没筹码,只能用“绝不让地”来维持谈判位势。
别忘了,美国的算计从来不是为了乌克兰的日子,而是为了尽快抽身,把俄乌冲突变成赚钱的机会——重建合同、稀土资源,全是美元的味道。欧洲其实也差不多,只是更多考虑俄罗斯势力扩张到门口的威胁。
这时候,美国的副总统候选人万斯跳出来“补刀”,在解说采访里直接甩出一句:“美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援助乌克兰,如果欧洲真的关心,就自己掏钱,还可以来买美国武器。”这话听着就凉,美国人等于明说:我们退一步,但你们最好付账。
而乌克兰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钱和资源都枯竭。武器靠援助,兵员也越来越紧缺。如果进入和平谈判,大概率只能是让步。但这样的让步,就是在政治上认输。
英媒更是火上浇油。8月11日爆出所谓“内部消息”:乌克兰可能同意俄罗斯保留占领区,以换取停火。看上去,这和欧洲暗中推动的“冻结前线”方案不谋而合——先稳住局面,乌东四州就算进了俄罗斯口袋。
泽连斯基第二天立刻辟谣,称这种提议形同为俄罗斯搭桥,方便它更容易发动下一次进攻。这话一点没拐弯,等于直指任何领土换和平都是自掘坟墓。
然而,回应来的不是安慰,而是当头一棒。8月12日,白宫新闻秘书在记者会上宣布,这次会晤只有普京出席,不会有泽连斯基的位置。她甚至特别强调,这是普京的要求。等特朗普跟普京谈完,再给乌克兰和欧洲打电话交代。
就这么,乌克兰和欧洲被直接晾在了一边。所谓的“三方会晤”幻影消失,美俄更可能秘密达成安排,然后把结果直接摆到欧洲和乌克兰面前。这正是欧洲最担心的——自己不在场,就没有发言权,根本无法左右结果。这和二战后那些能掌握局势的日子,已经是两个世界。
乌克兰就更尴尬了。在战场上被压制,在谈判上被绕开。泽连斯基虽然继续宣称不会让出领土,但这份强硬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表态。没有资金、没有资源、缺少持久力,撑的每一天都是负担。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和普京的会谈时间点,选在了战争进入新一轮消耗期的关口。这说明什么?说明双方都看出现在是动手谈的窗口期——俄罗斯压住战场,乌克兰防御吃力,美国想抽身回国内搞经济与竞选,欧洲只是想着防守自己。换句话说,这是一次围绕乌克兰利益,却不以乌克兰为中心的会谈。
从乌克兰的角度,这几乎是最坏的情况。一旦美俄握手,乌克兰可能被迫接受“先停火,后算账”的剧本,而且不是在自己主持的桌子上。
这和美国发动其他“代打”冲突时的套路并无二致:初期援助话说得很满,等局势僵住、自己利益到手,就找个台阶急流勇退,把烂摊子留给当地。阿富汗就是前车之鉴。
欧洲这次虽然嘴上坚定,但骨子里也是怕俄罗斯影子更近。现实是,它们没有能力也不想长期替乌克兰“供血”,所以背后支持的所谓和平计划,可能就是在制造一个可控的停火——不让俄罗斯继续扩张,但也不救回乌克兰失去的。
从普京的角度,这场会晤是他兑现战争目标的重要一步。能在美国本土谈,然后确保乌克兰和欧洲缺席,这是他最熟悉的“分化对手”打法——先和大国谈好,再把中小对手摆在既成事实面前。
泽连斯基如今的处境,就是两面受压。一面是俄罗斯的军事消耗,一面是盟友的政治冷淡。他的强硬话语固然能在国内维持士气,但随着战争拖延,实质意义在减弱。
这场阿拉斯加会谈的最大悬念,不在于双方会不会签文本,而在于结果出来之后,美国愿意在兑现上花多少力气。乌克兰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如果美俄真的就停火范围达成某种默契,那么乌克兰很可能连“不同意”的机会都没有。
按照白宫的时间表,特朗普会先和普京谈,再打电话给泽连斯基和欧洲。这种事后通知式的沟通,本身就说明了顺序——美俄谈好才重要,其他都是通知对象而已。
眼下看,这一次的谈判桌上,乌克兰已经没有自己的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