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李斯助秦统一,贪权终被腰斩,取舍见初心

 意昂体育介绍    |      2025-08-18 01:36

《资治通鉴》:李斯助秦统一,贪权终被腰斩,取舍见初心

在《资治通鉴》的宏大叙事中,李斯的人生轨迹如同一幅波澜壮阔却又充满悲剧色彩的画卷。他以卓越的才智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不朽功勋,却因贪恋权势,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最终落得个被腰斩、夷灭三族的下场。李斯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在权力面前的挣扎与迷失,也让我们看到了取舍之间所折射出的初心与本真。

寒门才俊,志存高远

李斯出生于楚国上蔡的一个普通家庭,年少时担任郡中小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目睹了厕所老鼠与粮仓老鼠的不同境遇,不禁发出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便是著名的“老鼠哲学”,它如同一个种子,在李斯心中种下了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也促使他毅然辞去小吏之职,前往齐国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

荀子作为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融合了儒、法、道等诸家精华,尤其擅长研究治国理政之道。李斯在荀子门下刻苦钻研,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培养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卓越的谋略智慧。学成之后,李斯对天下局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秦国国力强盛,有吞并六国、成就帝王大业的潜力,于是毅然决然地西行入秦,踏上了追求功名的征程。

辅佐秦王,建功立业

初入秦国,李斯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谋略,很快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被引荐给秦王嬴政。面对雄才大略的秦王,李斯侃侃而谈,提出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战略构想,并详细阐述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如离间六国君臣关系、重金贿赂六国权臣、军事打击与内部瓦解相结合等。这些建议深得秦王嬴政的认可,李斯也因此被任命为长史,开始参与秦国的核心政治决策。

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李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亲自策划和指挥了多次间谍活动,成功地离间了六国君臣,削弱了六国的抵抗力,还为秦国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持。例如,在秦国攻打韩国时,李斯建议先攻打韩国以恫吓其他国家,这一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加速了六国的灭亡进程。此外,李斯还积极参与秦国的政治制度改革,主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车轨,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这些举措为秦国的统一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斯也因此被晋升为廷尉,成为秦国的重要官员。

沙丘之变,初心渐失

然而,权力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赋予李斯荣耀和地位的同时,也逐渐腐蚀了他的心灵。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临终前,他留下遗诏,命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皇位。但此时,赵高却心怀不轨,他深知扶苏刚毅果敢,若继位必任蒙恬为相,自己的权势将受到严重威胁。于是,赵高找到了李斯,试图说服他与自己一起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

面对赵高的诱惑和威胁,李斯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他深知篡改遗诏是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但另一方面,他又贪恋权势,害怕失去现有的地位和财富。在权力的诱惑面前,李斯最终选择了妥协,与赵高合谋篡改了遗诏,赐死扶苏和蒙恬,拥立胡亥为秦二世。

沙丘之变是李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李斯从一位忠诚的辅佐之臣逐渐沦为权力的奴隶。为了迎合秦二世和赵高的心意,李斯撰写了《督责之术》,教导皇帝应当专注享乐,严厉约束臣民,施以酷刑,以确保绝对服从。这种倒行逆施的做法引起了百姓的强烈不满,也加剧了秦朝的内部矛盾和社会动荡。

贪权误国,身败名裂

秦二世继位后,赵高为了独揽大权,开始处心积虑地陷害李斯。他利用李斯与秦二世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在秦二世面前进谗言,诬陷李斯父子谋反。秦二世昏庸无道,对赵高的话深信不疑,于是下令将李斯逮捕入狱。

在狱中,李斯遭受了残酷的刑罚,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为自己辩解的努力。他多次上书秦二世,陈述自己的功绩和忠诚,希望能够得到秦二世的谅解和赦免。然而,赵高却暗中截留了李斯的上书,并派人冒充使者对李斯进行严刑拷打,逼迫他认罪。在无法承受巨大的痛苦和压力的情况下,李斯最终被迫承认了谋反的罪名。

公元前208年,李斯与儿子及族人被押赴刑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李斯回首往昔,不禁悲从中来,他紧紧抱着儿子,泪流满面地说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句话充满了悔恨和无奈,也让我们看到了李斯内心深处对简单快乐生活的向往和对权力欲望的反思。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随着一声令下,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市集,并被夷灭三族,结束了他复杂而又悲剧的一生。

取舍之间,初心显现

李斯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他本是一位才华横溢、志存高远的寒门才俊,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权力的诱惑面前,他却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初心,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的贪权误国不仅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从李斯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和诱惑。有时候,我们会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有时候,我们会在权力和道德之间徘徊不定,难以抉择。然而,真正的智者应该明白,权力和财富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它们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只有坚守初心,保持一颗善良、正直、淡泊名利的心,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长远。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李斯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取舍之间所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从李斯的故事中汲取教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初心和原则,不被权力和利益所迷惑,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有担当的人。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完成。这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全书共294卷,约300万字,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史纲。书中不仅记载重大政治事件,更深入剖析统治者决策得失,如对“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详细记录,为后世提供治国镜鉴。

《资治通鉴》以“宁失于繁,毋失于略”为原则,文字简洁凝练,叙事生动。如“完璧归赵”“围魏救赵”等经典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司马光以正楷手书全稿,草稿盈两屋,其严谨治学态度与文学造诣,使这部史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跨越千年的智慧宝库。翻开书页,仿佛置身历史长河,与司马光共话兴衰,与古人共鉴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