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蒋梦兰赴朝考察,见到好友雕像回国“对质”:听说你立了大功

 意昂体育介绍    |      2025-08-06 23:33

引言

1997年8月,浙江省上虞市联丰集团董事长蒋梦兰前往朝鲜进行考察,还在平壤参观了国家军事博物馆。

在博物馆中,他看到了一尊祖国儿女的英雄铜像,这尊铜像和人们熟知的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雕像矗立在一起。

只见大理石的基座上写着这位英雄的人物生平:

沈树根,浙江诸暨人,1927年年生,中共党员,志愿军、第军师团八连三排排长,在第五次战役华川鹫峰阻击战中,带领全排守卫前哨阵地,战斗两天两夜,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歼敌余人,当被两营的敌人包围后,指挥全排边打边走,又歼敌余人,以伤亡4人的代价完成任务,立下特等功,获‘一级英雄’和“鹫峰阻击英雄”的荣誉称号。

蒋梦兰惊喜地发现,这尊铜像和自己相熟的好友很像,不禁有些惊喜:这不是自己认识的老干部老沈吗!

惊喜之余,他又开始疑惑:自己的好友怎么会是抗美援朝英雄呢?接着,他又仔细一看,甚至连名字也一模一样。

朝鲜军事博物馆为沈树根树立的铜像

蒋梦兰便打开照相机,将自己看到的这尊铜像和基座拍下来,准备弄个一清二楚。就这样,他带着疑惑和好奇,回到了家乡上虞,并带着洗出来的铜像照片和沈树根“对质”。

沈老此时虽然年过古稀,两鬓斑白,但依旧精神矍铄,目光如炬,身材挺拔,俨然一股军人气质。

当沈树根看到蒋梦兰递来的照片时,眼睛不由得湿润、双手不停地颤抖,激动不已,思绪也飘向了3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中......

接受拿下鹫峰的任务

1927年11月,沈树根出生于诸暨市同山镇一户普通的人家,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17岁那年,他抱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成为了新四军浙东游击队支队的一名战士。

在部队中和战争的烽火中,他渐渐成长起来,先后担任新四军华东一纵队勤务员、副班长。

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担任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营参谋长、营长、师司令部作训参谋、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等职务。

沈树根早年照片

期间,他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东泰安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战斗,先后荣立一等功、特等功,三等功,数次荣获四等功。

1949年10月1日,沈树根见证了的新中国成立的这天。可和平的日子还没多久,战火在边境重燃了。

1950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粉碎美国侵略者的“夏季攻势”,在朝鲜华川一带展开了英勇的阻击战。

当时,他所在的部队正在的崇明岛待命,准备攻台,却突然奉命北上,从东北通化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新的战斗。

6月22日傍晚,已经是60师179团8连3排排长沈树根收到上级下达的命令:“拿下鹫峰,固守一天。”

而鹫峰,便是华川地区制高点。当时,美军派出强大的兵力进行反击,其目的是为了切断我军的退路。

很显然,我军的后路一旦被抄,我军很有可能付出巨大伤亡。沈树根收到任务后,立即将三排的30多名战士分成三个班。

经过小范围的商议,决定先行准备,等到夜深后发起进攻,凌晨时分把鹫峰拿下。沈树根的心里很清楚,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肯定有重兵把守。

因此,强攻并非是首选,只有偷袭才是上策。于是,沈树根交代每名战士必须随身携带弹药,将白毛巾绑在手臂上用于识别,将用来联络的小喇叭挂在身上。

没多久,天上便下起了倾盆大雨,突发的天气增加了行动上的不便,同时也麻痹了敌人。就这样,沈树根带着战士们摸到阵地。

当他们爬到鹫峰922.4高地时,果然没有敌军。沈树根不由得喜出望外,心中暗自感叹:真是天助我也!”

沈树根预料到:敌联军晚上会萌生麻痹思想,到白天一定会有行动。因此,他命令8班调到9224高地左翼防御、7班到887高地蹲守、9班作为机动隐藏起来。

右二为沈树根

沈树根安排好防御工作后,立即召开排务会。会上,他提出三点要求:“我们都是党员,班长班副,第一个要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第二个要求,记牢为朝鲜人民报仇,为中国人民争光;第三个要求,以我为主,互相支援。”

3排在鹫峰蹲守了一天,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敌人却没有丝毫动静。等到夜幕刚刚降临之际,敌人便上来了。

很显然,敌人已经察觉了我军占据了高地。在从前的作战中,敌人先是用大炮轰炸,随后出动步兵。但这次不同,敌人是趁着夜色作为掩护偷偷摸上来的。

对于敌人要进行偷袭,沈树根和战友们对此早有预料。

正当7班的战士们和敌人交火之际,沈树根早已经带着3名战士们来到了敌人后方,给他们来了个措手不及。

敌人面对前后夹击,早已经被打得晕头转向。他们原本以为驻守在山上的兵力非常强大,但没想到只有一个排。

沈树根预测:即便是敌人撤退,也不会善罢甘休,反而还会出动更多兵力发动攻击。因此,我军也要运用多种战术钳制敌军,为大部队后撤留时间。

沈树根一边给战友们加油打气,还教给他们一种特殊打法:每打一枪就要换一个地方,给敌人造成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假象。

在沈树根的运筹帷幄下,全排运用“兵力分散、火力集中”的战略,击灭了300多名敌军。

可敌人就像疯了似的,一波接着一波冲向前沿阵地,仅半天时间,3排的前哨组就已连续打垮敌人3次进攻。

形势突变

当沈树根得知8班副班长两次轻伤不下火线,顽强作战的情况后,立即颁发了光荣证,写上“轻伤不下火线,功上加功”等字样,派通讯员送到8班去。

自己又亲自到其余各班传达这一情况,及时号召全排向8班副班长学习,有效地激励了战士们的斗志。

这时,8班前哨组尚在激烈战斗中,敌人炮火不停地轰炸。战时鼓动一结束,沈树根便冒着猛烈的炮火从500米外穿越重重火力封锁线,把到前哨阵地,进行鼓励和指挥。

沈树根对8班的战士说:“敌人虽然很凶猛,但只要我们有着人在阵地在的战斗意志,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就这样,哪里吃紧哪里就出现沈树根的身影。当沈树根了解到兄弟部队9连4班阵地剩下的弹药不多了,马上亲自送去200发子弹、20个手榴弹。

战斗前前后后进行了36小时,8班已经连续打垮了敌人的13次进攻,杀伤敌人百余人。

拥有优势兵力的敌人,在碰得头破血流以后,又组织了两个营的兵力偷袭3排背后,攻占了1排的阵地,截断了3排到连部的后路。

沈树根忽然间听不到背后再有枪声传来,只听到一片听不懂的喊叫声,心想:坏了!

就在这个时候,吴连长从电话中传来了命令:“8班迅速后撤,收缩阵地,固守922.4高地,到半夜后主动转移。”

沈树根虽然已经意识到形势的严峻,8班后撤非常困难,但他知道,作为一个指挥员来讲,应当绝对执行命令,坚决将任务完成。

“怎样才能安全转移呢?”他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当即命令9班掩护,一门六零炮连续轰击,压住敌人的火力。

8班勇士们在沈树根的果断指挥下,趁着六零炮的火力掩护,开始有条不紊地转移。当他们来到922.4高地和全排会合时,无一伤亡,而且还携带了全部武器弹药,连一颗子弹也没有留给敌人。

正当沈树根手提电话机,转移到一个凹地里,准备架起来的时候,8班又和后面的敌人打起来了。

全排战士们来不及布置阵地,连忙前去支援。922.4高地向南的下坡,是一个平坡,平坡上所有的树木,葛滕全被炮火摧毁了,目标十分明显,地形对我极为不利。

敌人倚仗优势的兵力,成连成排地向上涌。战士们原地卧倒,以排子榴弹、自动火器、磁性手雷奋力打垮了敌人的追击,逼伸平坡左侧的敌人站不住脚,死得死、伤的伤,连滚带爬地向平坡右侧逃去。

沈树根刚打通了电话,便又传来吴连长的转移命令,来不及详细请示,电话就中断了。这时候看得很清楚,从9224高地通向鹫峰的一线山峰上,已经露出了敌人的影踪,到处都是叽哩呱啦的叫嚷声,形势越来越严峻!

从9224高地到鹫峰,再到连部足有八九里路,连续3昼夜战斗,3排的战士已十分疲劳、饥饿。

在如此恶劣的形势下,沈树根没有丝毫的畏难情绪,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此时的沈树根异常镇定,他把全排30名战士齐集在9224高地的凹部里,此时的勇士们只等排长一声令下,便要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沈树根圆满完成任务

面对一道道焦灼的眼神,沈树根并没有立即发出行动的命令。他想:战十们的父母都在家乡盼望着他们平安回国,我作为排长一定要冷静,绝不能硬拼,让战士的鲜血白流。

于是他和几名战斗骨干碰了个头,对全排重新做了周密的战斗部署。同时,他向南北两端派出了两个警戒小组!

紧接着,沈树根开始了简短的动员,20多名勇士紧紧地靠拢过来。他充满血丝的眼睛直盯着全排战士:

“我们四面都是敌人,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人民的军队从来不会在敌人面前低头。我们同生死共患难,我们要坚决杀出去!大家有决心没有?”

“有!”20多个人齐声地回答坚定有力的声音,几乎压倒了四面八方传来的上千个敌军的叫喊声。

而后,沈树根叫出3个小组长,各配带一支加拿大冲锋枪,由带有卡宾枪的黄加能班长率领,冲在前面开路。

后面相隔20米远,由他自己和两个临时通信员组成第二战斗小组,再往下是班长吴定益率领机枪组和另一个小组断后。

山峰一座比一座要难打。当打到第二个山头时,迎面遭到重机枪的疯狂扫射,其中还夹杂着六零炮弹。

黄加能眼明手快,双手朝后一挥,3个小组长立即从两侧抄上了山坡,一阵排子榴弹袭炸后,敌人便溃散了。

当吴定益率领的掩护小组打到这个山头时,迎面又射来了一排子弹,一颗子弹打在一个战士的大腿上,狭窄的山路让他无法支撑,不幸跌到山沟里去了。

见到战友负伤,勇士们心中更加愤怒与痛恨。在狭窄起伏的山峰上边走边打,全排战士没有一个退缩。但是极度的体力透支和饥渴,已使战士们脚步摇晃。

不知不觉中,一名扛着六零炮的战士掉队了。沈树根带领的小组冲在前面,突然感到背后没人跟上,连忙又杀回被敌人重新占领的阵地,救援掉队的战士。

只见他奋勇地端起机枪,握着手榴弹,带着两个通信员左冲右突,被打得胆寒的敌人来不及反应,又被他们打倒一大批。

在整个突围过程中,沈树根一共往返冲杀3次,有时候还蹲在岩石上用小喇叭“嘟嘟嘟”地联络被敌人切断道路的战士。

每一声喇叭声响起,都会招引过来一阵密集的重机枪弹,但是他顾不得随时可能到来的危险,脑子里想的尽是战士们亲切的笑容。

就在3排快要接近顶峰时,峰顶上已到处是敌人,四周枪声一片。单靠黄加能一个小组在前冲锋显然力量不足。

沈树根脑中意念一闪,连忙集结了两个班从两侧迂回上去支援。战士们凭借着蔽天的密林,攀着树枝岩石爬上鹫峰,一阵阵排子榴弹,突然从天而降,在峰顶敌群中炸开了花……

就这样,沈树根率领着全排30多名勇士胜利完成了转移的任务。当他们和全连会合时,排里只有3名战士受了伤,1名战士牺牲,其余的一个也没掉队。

说实在的,战友们都以为3排全部“光荣”了,见他们伤亡如此之小,都不由得欢呼起来。

鹫峰阻击战取得辉煌战果,大家惊讶不已。

沈树根并不因此而骄傲,相反还在全团庆功大会上检讨自己。他充满愧疚地说:由于自己指挥不周到,没有保护好那几名伤亡的战友,对不起他们的父母。

隐姓埋名30多年

也是在事后,他才知道自己交手的是美国王牌师陆战一师。此时的沈树根怎么也没想到,迎接自己的竟然是一连串让他难忘的事。

战后,3排荣立集体特等功,沈树根荣立特等功,并被志愿军司令部授予“鹫峰阻击英雄”称号。

同年年底,全军英模大会召开,沈树根当选为“一级战斗英雄”,获得朝鲜金日成将军亲自颁发的三级“国际勋章”1枚。

1951年,沈树根作为志愿军国庆观礼代表团回国。回国后,他聆听了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演讲,还收到了他送的一张照片。

在天安门观礼台上,他如愿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参加了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

会议召开期间,他走到毛主席的座位前,请毛主席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签字。此外,沈树根和其他18名战斗英雄受到毛泽东主席、朱总司令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当他伸手握住毛主席那双有力、温暖的大手时,他久久没有松开。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还有机会和毛主席在怀仁堂一同共进晚餐。

开饭前,毛主席特地用五菜一汤招待他,还嘱咐厨子:“你们一定要把饭菜做好,今天招待的是志愿军的最牛的一位排长。”

在饭桌上,他激动地的起身给毛主席敬酒。毛主席对他地说:“抗美援朝期间,你和部队打得不错嘛。”

沈树根深有感触地说:“这并非我个人的功劳,是我们3排全体官兵的共同努力,荣誉属于集体!”

1952年10月,沈树根跟随所在部队回到朝鲜,再次投入到战斗中。这一年,朝鲜最高领袖金日成亲自将一枚三级国际勋章戴在他胸前。

1952年10月,沈树根跟随所在的部队回到祖国。1979年,沈树根转业到浙江上虞市财贸办公室任副主任。

战争、硝烟和炮火虽然早已经渐渐离他远去,但他的心依旧如一团火焰,燃烧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爱。

沈树根晚年

1983年,他正式从上虞市财贸办公室副主任的职位上的离休。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永不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一辈子,为民一辈子。

退休后的他致力于扶贫工作和老年事业,不停地做着自己值得做、愿意做、也做得好的事。

一次,他得知当地有80多名老党员生活困难,心里很不好受。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上虞的土地上涌现出成千上百个公司。

这些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都是沈树根的老战友和老部下,他们专门邀请这位热心、能干的老革命担任企业顾问。

面对这样的好事,他并没有想着自己。他对这些老总说:“让我当顾问可以,我不要分文报酬。只是许多老党员、老区群众和游击队员生活还比较困难,希望你们慷慨解囊。”

他带头从自己并不丰厚的退休金中拿出3000元捐出来,积极发动当地企业,专门建立了一个300多万元的老党员的困难救助基金,每年的18万元利息用于解决生活困难的老党员。

此外,他又多方奔走,动员相关企业和老区人民组成扶贫对子,先后筹集了40万资金,修建了“许岙战斗纪念馆”。

此外,他陆陆续续为革命老区、革命山区、孤寡老人、贫困学生和慈善机构捐款将近13万元......

有位年轻领导,回忆其沈树根,语重心长地说:“每每讲烽火岁月,沈老总会流泪。”

他在演讲中擦着眼泪一再对学生们说:要珍惜今天的和平,要珍惜今天的幸福。老英雄慷慨激昂的讲演,一次次赢得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

沈树根在离开人世的前两天,还在给孩子们讲述战斗中的故事这么多年来,他累计义务讲课近百场,受教人次5万余人。

在自己的岗位上,沈老默默无闻30多年。一直到蒋梦兰出国考察,才知道他是曾经的战斗英雄,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这一幕。

蒋梦兰对沈老说:“你在朝鲜立了大功,为何却只字未提,难道还要向我们保密吗?”

沈树根只是笑了笑说:“其实,我自己都没有见过这尊铜像,这也是过去的事儿了。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一直和别人说自己的光荣历史。”

2012年12月28日,这位为国家和人民奋斗了一生的老党员沈树根与世长辞,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