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斯大林病逝的消息传到东京。当日,日本股市哀鸿遍野,军工板块集体大跌10%。这并非日本人"为红色暴君默哀",实则另有隐情。斯大林之死让市场预判朝鲜战争可能临近终结,而这场战争对日本堪称"再造之恩"。
无可争辩的事实是,1953年停战协定签订时,中国是这场战争中毫无争议的胜利者。对美国而言,朝鲜半岛没有胜利即是失败;对新中国而言,没有失败便是胜利。这场战争的政治意义远超军事层面,从某种角度看,这是一场输不起的博弈。
志愿军入朝前,新中国高层曾就出兵问题爆发激烈争论。反对者担忧:孱弱的经济难以支撑战争,若未能阻止美军攻势,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的实力产生怀疑,进而引发连锁反应。但毛主席认为,这是一场必须算清的政治账,1949年建国后列强与邻国并未真正认可新中国与旧政权的本质区别,而爱好和平的特质决定中国不会主动开战。当美军兵临鸭绿江并多次越境轰炸时,契机终于出现,抗美援朝既是保家卫国,更是向世界证明新中国含金量的绝佳机会。
更深层的战略判断在于美苏争霸的格局下,苏联不愿与美国正面冲突,美国也无法将全部筹码压在朝鲜。基于此,毛主席力排众议,拒绝在霸权面前低头。志愿军成功阻挡美军攻势,在有限战争框架内为新中国树立了军事威信,中国是军事强国的认知逐渐深入人心。
朝鲜战争确实印证了毛主席思想的实践价值,但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提升是渐进过程。斯大林1953年去世后,苏联经历党内斗争与波匈事件,影响力大幅下降。中国通过发表《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等文章稳定阵营思想,到1957年莫斯科会议时,已成为阵营内的关键协调者,但仍坚持"以苏联为首"的名义框架。这种特殊地位使赫鲁晓夫为争取支持,启动了规模空前的对华援助,助力中国快速构建工业基础。而两弹一星的成就,虽受益于援助,更源于国内自力更生,朝鲜战争的胜利则为这一切创造了安全前提。
若说中国赢得了政治主动,日本则是战争背后的经济赢家。1945年战败后日本本土一片废墟,丧失了所有殖民权益。二战期间同盟国曾制定多国分治日本的计划,苏联觊觎北海道及东北,美英划分其他区域,东京由四国共管。这一计划最终因美国对华政策转变、国共内战爆发等因素取消,苏联仅实际控制南桦太与千岛列岛,日本得以避免德国式分裂。
朝鲜战争前,日本处于麦克阿瑟主导的盟军占领之下。美国推行的"阉割式改革"解散旧军队、虚化天皇权力,但未触及半封建经济本质,反而引发社会结构紊乱与经济崩溃:1946年物价上涨3倍,1947年又上涨4倍,1948年国内陷入混乱。美国虽至1948年提供10.6亿美元援助,却杯水车薪。1949年道奇计划固定日元兑美元汇率为360:1,通胀虽止,却催生每月新增50万失业人口的危机。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成为日本的转折点。作为东亚唯一能大规模供应军需的基地,日本承接了海量美军订单:1950年6月纺织品与金属制品价格暴涨90%,1951年对朝战争出口占比达43.7%,1952年更升至66.1%。美军还将大量军事机构与家属迁往日本,带来庞大消费力。1950—1953年,美军年均在日消费超10亿美元,创造的利润超过了马歇尔计划中美国对法国27.3亿美元的援助,仅次于对英国32.9亿美元的援助。
巨额订单推动日本工业复苏:1953年政府固定投资增长率达36.6%,民间投资增长26.7%,GDP较1945年战后初期提升40%,增量集中于钢铁、能源等核心工业。经济复苏更带来政治转机:美国为强化东亚防线,加速推动对日和约。1951年9月,旧金山和约在中、苏、朝等受害国缺席的情况下签署,日本结束占领状态,但直至1956年才正式加入联合国,成为第80个会员国。
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时,日本已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这也解释了为何斯大林去世时,依赖战争景气的日本股市会剧烈震荡,并非哀悼而是担忧财源枯竭。这场战争对东亚的重塑,其影响在此后数十年持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