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炯家中有一个尘封已久的旧箱子,数十年间无人理会。直到20世纪80年代,家人才小心地将其开启。这一刻,沉睡已久的故事浮出水面。箱中除了勋章和照片,还静静地躺着一只听诊器那是吴炯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卫生员,在朝鲜战场上救死扶伤的见证。她在上甘岭战役中奋力抢救过上百名伤员,这些卓越的事迹在时光流转中几近湮没,直至箱子开启那一天,往昔风云才重新被唤起。
战地前线,炮声不断,严寒侵骨,一位年轻女性始终奔走在生与死之间。她在漫天雪花和纷飞弹片中毫不畏惧,只因她肩负着救助战友、守护生命的重责。这不只是一名个体的奋斗史,更是无数默默无闻战地医护人员共同谱写的壮烈诗篇。
回溯吴炯的经历,让人不禁生出敬意。她的家人,甚至连她的子女,都未曾想象,这个不起眼的箱子竟然收藏着那么厚重的记忆。里面不仅有见证荣誉的徽章和发黄的老照片,最醒目的还有那只年代久远的听诊器。人们或许很难理解,一个简单的医疗工具在战场上的意义。在物资极度短缺、环境极其恶劣的前沿阵地,这只听诊器成了吴炯手中挽救生命的利器,助她准确判断伤员的病情,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吴炯参军时年仅17岁。按照常理,这样的年龄应被排除在冲锋陷阵之外,然而她却主动请缨,不惜用血写下誓言:为国家贡献力量。正是这种坚定和执着,使得上级最终同意她的请求,让她肩负起卫生员的职责,踏上了赴朝前线的征途。
在战场上,吴炯早就将“女孩”这样的标签放到一边。她和男兵们一起奔忙,无论是抬担架、搬物资,还是投身抢救,每项工作都亲力亲为。很多时候,其他人甚至都忽略了她的性别,只把她当成并肩作战的同袍。听诊器成了她的“武器”,而她用敏锐和果敢,成为战友们心中的守护者。
上甘岭,一度被称作“人间炼狱”。这里冬天的气温足以让人冻僵,一呼一吸,白气缭绕。美军猛烈轰炸,数以百万计的炮弹在阵地上倾泻,爆炸带来的震荡令人难以站稳脚步。极寒和弹雨交织,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死亡的阴影。
在这样的环境下,吴炯没有一刻退缩。对她而言,最重要的是尽最大努力将伤员从危险中救出。她身上所肩负的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1952年某天,敌人的一轮猛烈炮击使阵地几乎被摧毁,五名战士瞬间倒地。吴炯来不及细想,径直冲进弥漫着浓烟的坑道,逐一将伤员拖向相对安全的地方。至于自身安危,她根本无暇顾及。
医疗条件极为有限。药物紧缺、器械匮乏,吴炯只能凭借极其简单的工具,依靠坚强的意志维系伤员的生命。大雪肆虐时,她曾用手头的雪化水为重伤员保温或饮用。有时为了给冻僵的伤员保暖,她会脱下自己的棉衣盖在他们身上。每一次救治,实际上都是与死亡的竞速。
有几次,敌机空袭持续不断,吴炯背着负重伤员,在枪林弹雨中奋力穿过火线,将他们送到隐蔽处。那一刻,她只有一个念头无论代价如何,也要让战友生还。
何止如此。战地上的情谊远超普通友人,吴炯与身边的女卫生员们生死相依,结下了深厚的情感。长久的压力与生死考验,早使这些年轻姑娘褪去羞涩,化为果敢无畏。每次救护行将结束,无论胜利还是失落,情感交汇间都化成了彼此凝视的力量。当王清珍为一位伤员处理伤口时,面对对方因痛苦流泪,能反过来获得他的安慰。“你不怕,我也不怕。”这是战场上的坚韧最直接的体现。王清珍甚至一边救治一边哼唱起歌,歌声在炮火声中变得难以忘怀。虽然患者最终未能挽回性命,那临终前的一抹微笑,却成了王清珍心头的永恒画面。
吴炯和王清珍,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和深厚友谊,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每一次将伤员背出火线,每一次在冰雪中奔跑,她们脚下的伤痛早被抛在脑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抢救同伴。
即使外界环境恶劣至极,吴炯始终尽力不落下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伤员。她用细心和关怀温暖了许多危在旦夕的生命,同时也在战争的洗礼中成长为一位坚韧无畏的女性。
岁月流转,无论是在上甘岭战火纷飞的日日夜夜,还是在重归平静后的生活,吴炯、王清珍们始终没有忘却那些一同拼搏过的伙伴。每一个从死亡边缘挽回的名字,都深埋心中,从未被风尘抹去。
她们的青春也正是在战火中燃烧、绽放,成为那个时代值得铭记的传奇。她们是上甘岭的女卫生员,是用无畏和担当谱写生命赞歌的真正“白衣天使”。
资料来源:中国妇女报,《她们是电影〈上甘岭〉卫生员的原型,背后故事令人泪目》,2020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