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正:从寒窑状元到三朝名相,北宋官场最硬核的 “逆袭者”

 新闻动态    |      2025-08-10 08:09

#历史#

北宋官场有个传奇人物: 他生在当官的家庭,但是被父亲赶出家门,住在破窑洞里,经常挨饿受冻;33岁考上状元,快50岁时当上了宰相,并且非常少见地“三次当宰相”;他敢当面打破皇帝的美梦,但皇帝反而夸他“度量最大”;他看人特别准,他看中的年轻人后来都成了国家栋梁。他就是吕蒙正,一个把“在破窑苦读”变成“名相传奇”的厉害人物。今天我们就说说,这位从底层爬起来的宰相,到底为什么能在北宋官场站稳脚跟,留下被传颂千年的好名声?

破窑里出来的状元:苦难教给他最多

吕蒙正的出身很讽刺——他父亲吕龟图是宋初的起居郎(就是记录皇帝日常言行的官),是标准的官家。但这个显赫的家庭背景带给他的,只有刺骨的寒冷。

吕龟图有很多小老婆,管不好家。吕蒙正的母亲刘氏是正妻,性格刚强,因为受不了小老婆们争斗,反而被她们联合起来诬陷。吕龟图听信一面之词,竟然把孤儿寡母赶出了家门。那时吕蒙正还是少年,什么也没有,流落街头。

母子俩最后住在洛阳郊外一个废弃的破窑洞里。冬天,冷风像刀子一样吹进来;夏天,窑洞里热得像蒸笼。吕蒙正每天走路去附近的寺庙,就是为了赶上施舍的免费斋饭。传说有一次他去晚了,饭没了,和尚不忍心,刮下锅底的锅巴给他。他很平静地接过,笑着说“这是人间最好吃的东西”。别人笑话他“又穷又酸还想当官”,他默不作声,只是把心里的不甘变成晚上拼命读书的动力。这种深入骨髓的贫穷,成了他一辈子最坚固的保护。

努力不会白费。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33岁的吕蒙正参加殿试(皇帝主持的最高级考试),他沉稳的气质和出色的文章让宋太宗赵光义非常欣赏,被皇帝亲点为状元。当报喜的锣鼓在破窑前响起时,邻居们都惊呆了:“那个蹭饭吃的,真中状元了?”

宰相的骨头和肚量:在皇帝面前不弯腰,对仇人尽孝道

中状元后,吕蒙正的官路很稳。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快50岁的他第一次当上宰相,之后又两次掌管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创造了“三次当宰相”的北宋政坛奇迹。支撑他站在权力顶峰的,是他非常正直的骨气和像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

他的正直,连皇帝都感动。一次,太宗皇帝想派人去朔方(今宁夏),吕蒙正推荐一个人,太宗不喜欢。过了几天太宗又问,他还是推荐这个人;皇帝第三次问,他依然不改。太宗生气地把奏章扔在地上:“你怎么这么固执!”吕蒙正捡起奏章,平静地说:“不是我固执,是这个人确实能担重任。我不能为了讨好您而耽误国家大事。”太宗看了他很久,叹气说:“吕蒙正的肚量,我比不上啊。”

他的胆量,还敢浇灭皇帝得意的心情。一次皇宫宴会上,太宗喝得高兴,自己夸自己:“五代乱世百姓太苦,现在我治理的国家天下太平,可见国家好坏全看皇帝啊!”大臣们都高呼圣明,只有吕蒙正离开座位指着殿外说:“陛下看到的只是京城汴梁的繁华。城外还有很多人饿死冻死呢!希望陛下既看到近处也看到远处,那百姓就有福了。”这话震惊全场,太宗脸色都变了,但最后还是称赞他“没有比他更忠诚正直的了”。

他的胸怀,特别体现在对亲人的宽容上。当年狠心赶走他们母子的父亲吕龟图,晚年穷困潦倒。吕蒙正当了宰相后,亲自把父母接进府里,照顾得非常好,每天早晚请安,没有一点怨恨。母亲心里不平,他却说:“儿子不该说父亲的错。”他还把当年诬陷母亲的几个小老婆也一起养起来,仁慈到了这种地步。

对待同事,他的大度更传为美谈。刚进政事堂(宰相办公的地方),听到后面有人嘲笑:“这小子也能参与国家大事?”吕蒙正假装没听见,直接往前走。手下人想去查是谁,他摆手说:“知道名字一辈子都忘不掉,不如不知道。”这样的心胸,在互相倾轧的北宋官场,就像清泉洗去灰尘。

眼光特别准:他看中的人,都成了大宋的顶梁柱

吕蒙正当宰相,另一个厉害地方是看人特别准。凡是他看上的人,都成了国家的支柱。

他的门客富言曾经请求:“我儿子十几岁,求您让他进书院读书,将来能当个小官就满足了。”吕蒙正让他带儿子来见见。少年穿着布衣进门,眼神清澈,举止稳重。简单聊了几句后,吕蒙正拍桌子惊叹:“这孩子将来的功名一定比我高!”立刻收在身边亲自教导。这个孩子就是后来两次当宰相、主持庆历新政的富弼。

宋真宗曾让吕蒙正推荐自己的儿子做官。他却说:“我的儿子都很平庸。只有我的侄子吕夷简,有当宰相的才能,陛下可以用。”真宗记下了吕夷简的名字。后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吕夷简在宋仁宗时期当了十三年宰相,整顿官场,安定国家,成为国家支柱。

问他怎么看人的秘诀,他说:“看一个人,不要只听他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不要只看他顺利的时候,要看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心正意志坚定的人,最终能成大器。”

非常清廉:把宝贝当瓦片,捐家产报答恩情

身处权力中心,吕蒙正却把钱财看得很轻。他的清廉名声,整个朝廷都知道。

真宗皇帝登基后,要给先帝太宗修陵墓(永熙陵),国库紧张。吕蒙正听说后,捐出了自己一辈子攒下的三百多万钱。要知道宰相一年的工资才几十万,这是他十几年工资的总和。他坦诚地说:“先帝对我的知遇之恩,我只能这样报答。”

有个想当官的人献给他一面古镜,说:“这镜子很神奇,能照两百里远!”吕蒙正笑着拒绝:“我的脸就碟子那么大,要照两百里的镜子干嘛?”又有人献上一块“哈气就能磨墨”的古砚,他哈了口气试了试,笑着说:“就算一天能哈出一担水,也只值十文钱,算什么宝贝?”献媚的人羞愧地走了。

他经常告诫家人:“钱财够用就好,多了是负担,容易惹祸。”这种明白的淡泊,让他的对手也佩服,称赞他是“没有瑕疵的美玉”。

破窑里永不熄灭的光

吕蒙正晚年,后世借他名字写的《寒窑赋》(也叫《破窑赋》)流传很广,文章里说透世事变化:“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生在世,富贵不能享尽,贫贱也不能自已欺骗自己。”这文章虽然不是他写的,但意思和他跌宕一生领悟的道理很吻合。

从洛阳的破窑洞到大宋的权力中心;从被抛弃的儿子到孝顺父母的名相;从直言劝谏皇帝到慧眼识别人才——吕蒙正用一生书写传奇。他最打动人的地方,不是状元的光环,也不是宰相的尊贵,而是那份“当了高官不忘贫苦日子,身处逆境也不放弃志向”的从容。就像那孔破窑,没能困住大雁高飞的志向,反而把它磨炼成照亮历史的星光。这也许就是吕蒙正留给千年后的启示:真正的强者,不是天生幸运,而是能把苦难变成向上爬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