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渐冻症精准治疗药物在武汉注射,一针十万引争议

 新闻动态    |      2025-08-09 10:48

近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医疗界和渐冻症患者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关注:全球首个用于渐冻症的精准治疗药物在武汉完成注射。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以往渐冻症治疗仅能 “对症治疗” 的局限,为患者带来了病情稳定的希望,然而,其高达约 10 万元一针的价格,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渐冻症,医学上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罕见的、进行性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运动神经元逐渐受损,导致肌肉无力、萎缩,最终影响呼吸和吞咽功能,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由于病因复杂,目前全球范围内渐冻症的治疗手段极为有限,患者往往在确诊后的几年内病情迅速恶化。

24 岁的小薇,原本是个热爱绘画的活泼女孩。某天清晨,她发现自己右手梳头时有些费力,还伴有轻微的肌肉跳动,起初以为是疲劳所致并未在意。但一个月后,情况急转直下,连举起画板都变得吃力。她四处看病,辗转多家医院,从 “臂丛神经炎” 到 “格林巴利综合征”,各种诊断和治疗都无法遏制病情恶化。最终,她被确诊为渐冻症。曾经那个能自由挥舞画笔描绘美好世界的女孩,如今只能哽咽着说出心愿:“医生,我只是想重新拿起画笔……”

又如原京东集团副总裁蔡磊,2019 年,41 岁的他被确诊为渐冻症。短短几年间,他的身体如同被冰雪逐渐封冻,从最初手指不灵活,到行走困难,最终失去自理能力,连吞咽呼吸都变得艰难。即便如此,蔡磊仍选择向绝症发起挑战,四处奔走寻求资金支持,组建科研团队,推动渐冻症的研究进展。他发起成立的 “渐愈互助之家” 已触达 1.5 万名渐冻症患者,为这个群体带来了一丝曙光。然而,命运并未眷顾他,他的病因并不属于此次有精准治疗药物对应的 “基因型”。

此次在武汉注射的精准治疗药物,是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渐冻症患者研发的。它通过独特的作用机制,能够从根源上干预疾病进程,减少毒性蛋白的产生,从而稳定病情,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时间和更好的生活质量。这一药物的问世,无疑是渐冻症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让无数像小薇、蔡磊这样的患者和家属看到了生的希望。

在武汉某医院的注射现场,患者家属难掩激动之情。一位患者的丈夫表示:“得知有这样的药物,我们感觉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这几年看着妻子病情越来越严重,我们却无能为力,现在终于有了希望,哪怕倾家荡产也想试试。” 许多渐冻症患者组织也纷纷发声,对这一药物的出现表示欢迎,认为它为患者群体带来了曙光,是医学进步的体现。

然而,随着药物价格的曝光,质疑声也随之而来。10 万元一针的高昂价格,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一些网友表示,虽然理解新药研发需要巨大投入,但如此高昂的价格,普通家庭根本无法承受,这使得药物的可及性大打折扣。也有人批评,这样的高价是否合理,是否考虑到了广大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对此,相关专家和药企也做出了解释。新药研发过程漫长且成本高昂,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试验,再到最终获批上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此外,渐冻症属于罕见病,患者群体相对较小,这也导致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成本难以通过大规模销售来分摊。药企表示,他们一直在努力与各方合作,探索降低药物价格、提高患者可及性的途径,包括与慈善机构合作开展援助项目等。

面对这一争议,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探讨解决方案。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加大对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支持力度,如提供研发补贴、税收优惠等,降低药企的研发成本,从而间接降低药物价格。另一方面,完善医保体系,将更多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是提高患者用药可及性的关键。此外,慈善机构和社会力量也应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为贫困患者提供经济援助。

全球首个渐冻症精准治疗药物的出现,无疑是医学领域的一大进步,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如何平衡药物研发成本与患者可及性之间的关系,让更多像小薇、蔡磊这样的患者受益,仍需要政府、药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解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