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特有意思,一边是指数天天涨,大V们高喊牛市来了,跑步进场;另一边是朋友们深夜晒图,账户绿得跟青青草原似的,配文“说好的牛市呢?”。
指数红彤彤,账户绿油油,心情黑黢黢。
你说这叫什么牛市?
这叫牛头不对马嘴,简称牛马市。
当下的A股,就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指数被几个权重大家伙,也就是所谓的“核心资产”和“科技龙头”绑架着往前冲,就像班级平均分被几个每次都考150的学霸活活拉到了及格线以上。你激动地打开自己的卷子,发现还是那个熟悉的59分,甚至因为手抖填错了一道题,变成了58分。
更魔幻的是,市场成交额动不动就突破两万亿,热火朝天,结果三千多只股票一起拉稀,只有几百只在狂欢。这说明什么?说明大部分资金都在跑路,只是跑路姿势比较风骚,它们从一堆垃圾里跑出来,冲进另一堆被吹上天的垃圾里。这不是价值投资,这是击鼓传花,比的就是谁跑得快。
很多人都在问,这轮牛市啥时候结束?这个问题本身就问错了。
你应该问的是,这场由少数人狂欢、多数人陪跑的结构性行情,什么时候玩儿不下去?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把牌桌底下的东西翻出来看看。这轮上涨,根子上靠的是什么?是上市公司利润爆表,大家一起挣大钱了吗?
别做梦了。
长江商学院的教授早就把话说明白了,这就是一次估值扩张。说白了,不是公司变牛逼了,而是吹牛逼的胆子变大了。财报就像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现在市场就是把美颜滤镜开到最大,硬说所有人都美若天仙,至于体检报告上那些难看的数据,选择性失明。
驱动这场幻觉的核心动力,是钱。不是创造价值的钱,而是无处可去的钱。
一方面,居民部门的“财富搬家”确实在发生。以前大家习惯了把钱放楼市、放理财,现在发现楼市这头“铁牛”趴窝了,理财收益率比你心率还低,那钱总得有个去处。股市,就成了那个看起来最性感的收容所。
另一方面,是杠杆资金在拱火。两融余额噌噌往上涨,说明很多人已经不满足于用自己的钱亏了,开始借钱加速亏。杠杆这玩意儿,就是给一辆破自行车装上了火箭推进器,飞得是快,但散架也是分分钟的事。这些“快钱”追求的是“快种快收”,今天进去,明天就想看到涨停,它们是行情的放大器,也是风险的催化剂。
所以你看,这轮行情的底色,不是基本面驱动的价值牛,而是一场由过剩流动性吹起来的估值泡沫游戏。
历史上每一轮牛市,都有人试图总结规律,搞得跟算命一样。什么十年一个史诗级牛市,什么回调是牛市的典型特征。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它在割韭菜这件事上,总是惊人地押韵。
无论是07年还是15年,故事的剧本都差不多:一个宏大的新叙事(当年是“互联网+”,现在是“AI”和“新质生产力”),配合着汹涌的流动性,把市场情绪点燃。然后,所有人都在讨论股票,卖菜大妈都开始给你讲K线。当所有人都觉得能赚钱的时候,离亏钱也就不远了。
现在的市场,就处于这种微醺状态。高位科技股回调,一堆人被埋在山顶;资金跑出来又没地方去,就在各种概念里反复横跳。今天炒可控核聚变,明天炒飞行汽车,突出一个“瞎积薄发”。这不叫休整,这叫迷茫。资金找不到主心骨,只能靠着短线题材互相伤害。
那么,这场大型蹦迪到底啥时候会关灯散场呢?
老手们都盯着三个所谓的“信号”,但这些信号其实都是马后炮。
第一个信号,叫政策转向。现在政策确实友好,又是降准又是降息,恨不得把钱直接喂到嘴里。但你要明白,政策的友好是有条件的,是为了稳经济、稳就业。一旦经济过热,通胀抬头,或者金融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你猜猜第一个被关进小黑屋的是谁?肯定是流动性。
第二个信号,叫估值泡沫化。这词儿最扯淡。什么叫泡沫?在破裂之前,那都叫“新时代的合理估值”。现在很多AI概念股,市盈率都快赶上宇宙的年龄了,但依然有人高喊“这是信仰”。泡沫这东西,只有在事后回头看,才能被确认。身处其中的人,只会觉得是风口。创业不是风口,是火山口,跳进去大概率不是起飞,是变成一个熟人。炒股也一样。
第三个信号,叫资金面降温。比如成交量持续萎缩,两融余额大幅下降。这个信号相对诚实,但问题是,它是个滞后指标。
政策转向了?估值泡沫了?钱跑光了?
这些信号到底靠不靠谱?
靠谱,但等你清清楚楚看到的时候,黄花菜都凉透了。大佬们早就套现离场,在会所里笑看风云了。
所以,纠结牛市什么时候结束,本身就是一种韭菜思维。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在这场游戏中,你的位置在哪里?
如果你是跟着大V的口号冲进来的,追着那些被炒上天的概念,那你不是在投资,你是在赌博,赌自己不是最后一个接盘的。
如果你看懂了这场游戏的本质——一场由宏观流动性主导、少数板块领涨的结构性行情,那么你的策略就应该非常清晰。要么,你有本事在浪潮之巅冲浪,并且能在浪头砸下来之前提前上岸;要么,就老老实实远离那些喧嚣的舞池中央,去找那些真正有价值、被错杀的、安安静静的公司。
真正的长牛,从来不靠吹牛逼,而是靠实打实的科技创新、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制度环境的优化。这些东西,比盯着3900点还是4000点,重要得多。
说到底,一篇好的财经文章,就是把复杂问题扒光了给你看,顺便再踹两脚。现在,我已经把市场扒光了,它看起来并没有那么性感。
至于那两脚,还是留给你自己踹你的账户吧。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