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谈谈那个横亘在东亚上空、挥之不去的历史阴影——中日之间的千年博弈。
空军大校戴旭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抛出的论断,像一块巨石投入深潭,激起了层层波澜。
他核心的观点直指要害:翻开厚厚的史册,我们固然能找到中国战胜日本的篇章,但这些胜利似乎总差那么一口气,从未让日本真正低下高傲的头颅,心悦诚服。
历史上,外部力量的干预、阴差阳错的意外,总让彻底的胜利功亏一篑。
戴旭警示道,这种历史的“未完成态”,恰恰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他认为,若未来风云再起,中日之间不得不兵戎相见,那么中国必须抓住机遇,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缠绕千年的症结,彻底拔除隐患的根苗,让日本再不敢有非分之想。
这并非好战之言,而是对历史深刻反思后,对未来和平基石的一种残酷却现实的论断。
当我们回溯中日交流碰撞的漫长画卷,冲突与对抗是其中无法忽略的浓重笔触。
然而,细究这些冲突的结果,常常透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意味。
表面上的胜负之下,潜藏着更深层的博弈与长久的遗憾。
我们赢了,却没能赢得彻底的安宁与对手真正的敬畏。
戴旭的洞察,正是穿透了这些历史硝烟,指出了缠绕在几次关键对决中的深层纠结与未竟之功。
让我们把时光回溯到公元663年,地点在朝鲜半岛的白江口(也称白村江)。
那时的大唐,威震四海,与新罗联手,狠狠教训了试图染指半岛的日本军队。
这场海战,唐军凭借精良的战舰和成熟的战术,把日军打得落花流水,几乎摧毁了其当时的海上力量。
这一仗,可以说是历史上中日间的第一次大规模直接军事碰撞,而且是以中国(唐朝)的完胜告终。
战果很实在:日本被迫彻底放弃了对朝鲜半岛的野心,缩回了本土。
这无疑是一场辉煌的、写在史书上的大胜利。
然而,历史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后续。
这场胜利,似乎没能转化成一种持久的、让日本从心底里对中国产生畏惧的心理优势。
战败的日本,其反应堪称奇特:他们没有因恐惧而退缩,反而像是被激发了某种狂热的学习欲望。
战火刚熄不久,日本就更加积极地、大规模地派遣“遣唐使”,如饥似渴地学习唐朝的一切——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建筑技术、宗教思想等等。
他们近乎虔诚地模仿着这个刚刚在战场上击败他们的强大帝国。
表面看是臣服与学习,但这种深入骨髓的学习背后,是否也悄然埋下了另一种心态的种子。
一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潜在野心。
一种试图通过学习、消化、最终超越老师的心气。
历史后来的发展似乎暗示了这一点。
白江口的胜利,并未终结日本的扩张之心,只是按下了暂停键,并为其未来的野心积累了知识资本。
这种“胜利反哺对手”的奇怪轮回,竟然后来还反复出现。
时间跳到元朝,雄才大略的忽必烈决心彻底解决东方的岛国问题。
1274年和1281年,他两次集结了庞大的舰队,载着数万身经百战的蒙古、汉、高丽精锐,浩荡荡渡海东征,目标直指日本本土,意图毕其功于一役,将这个岛国纳入版图。
这两次远征,无论从动员的力量、规模还是决心来看,都堪称历史上对日本本土最大规模的直接军事威胁。
但命运之神似乎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两次远征,都遭遇了毁灭性的台风袭击。
狂暴的风浪如同天谴,将庞大的元军舰队撕碎、倾覆,无数将士葬身鱼腹。
后人津津乐道的“神风”,彻底粉碎了忽必烈征服日本的宏图大业。
这不仅是军事上的挫败,更是一次战略性、历史性的重大挫折——中国历史上最接近彻底征服日本本土的机会,就这样被不可预测的自然之力扼杀了。
这次失败的后果极其深远。
对于日本而言,两次台风在最危急的时刻降临,被解读为“神风天佑”——是神明在庇佑他们的国家。
这种解释,从单纯的灾难事件上升为了塑造民族精神的神话。
它极大地强化了日本人的“国家神道”思想和一种“天选之国”的优越感。
这种心理上的强化,为后世日本军国主义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精神养分。
它让日本在面对中国时,始终缺乏一种源于失败现实的、刻骨铭心的敬畏感。
他们记住了“神佑”,淡忘了“危亡”。
历史进入近代,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
此时的清朝,拥有号称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北洋水师。
然而,表面的强大掩盖不了内部的腐朽。
指挥系统的混乱、派系倾轧的内耗、装备维护的废弛、训练实战的脱节,种种积弊在战争中暴露无遗。
战争的结局是惨不忍睹的:北洋水师主力在威海卫几乎全军覆没,陆军在朝鲜和辽东节节败退。
最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仅赔款数额惊人,更是将宝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了日本。
甲午之败,是彻头彻尾的惨败和耻辱。
它彻底暴露了清王朝的虚弱不堪和军事上的外强中干。
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痛彻心扉的。
尽管战后中国社会也掀起了变革图强的浪潮(如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但这场败仗的最大恶果在于:它让日本通过侵占台湾,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综合国力(获得了资源、战略要地、巨额赔款)和国际地位(跻身列强)。
更重要的是,从心理上,它让日本对中国的轻视和优越感达到了顶峰。
在日本人眼里,曾经强大的老师,已经彻底衰落,不堪一击。
这种根深蒂固的轻视,成为日后日本不断侵华的重要心理基础。
戴旭强调,正是像甲午战争这样,中国在关键历史节点未能取得彻底、碾压性的胜利(甚至是惨败),才让日本在骨子里始终保持着一种“我可以挑战中国”的迷之自信和战略冲动。
每一次失败或是不彻底的胜利,似乎都成了日本下一次积蓄力量、变本加厉的起点。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
当我们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那段充满遗憾与伤痛的历史,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中日之间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不可逆的转变。
过去,我们虽有胜利,却往往受制于种种因素,未能完全掌控局面、彻底重塑秩序。
而今天,中国所拥有的综合国力,已经具备了在任何可能的未来冲突中,对日本形成压倒性优势、彻底终结历史循环的能力。
这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基于冰冷数据和现实力量对比的客观判断。
军事层面,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堪称突飞猛进,尤其是在决定区域海权与控制力的关键领域——海军、空军以及战略打击力量(火箭军)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海军的蜕变最具代表性。
曾被戏称为“黄水海军”的中国海军,如今已昂首阔步迈入“深蓝”。
055型万吨级驱逐舰,以其强大的雷达系统、超强的火力(例如配备先进的舰载导弹垂发系统)和出色的隐身性能,被全球军事观察家普遍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战力最强的驱逐舰之一,是航母编队的“带刀护卫”和核心战力。
而“山东舰”和刚刚入列不久的“福建舰”(尤其是后者,采用了先进的电磁弹射技术),则标志着中国自主设计建造大型航空母舰的能力日趋成熟。
这些海上巨无霸及其护航舰队,构成了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维护广袤海疆利益的坚实脊梁。
它们在战略部署上的灵活性和整体战斗力,已经对日本海上自卫队形成了全方位的、代际性的优势。
尤其在远洋持续作战、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方面,中国海军的力量投射范围和控制力度远超日本。
日本海上自卫队纵然精悍,但在规模和体系对抗能力上,与中国海军已然不在一个量级。
在空中力量方面,以歼-20隐身战斗机为代表的中国空军五代机机队规模不断扩大,作战体系日益完善。
歼-20凭借其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和先进的航电系统,具备强大的穿透敌方严密防空网、猎杀高价值目标的能力。
在现代空战中,这种“踹门者”的角色至关重要。
而更让对手感到压力的是中国的“东风快递”——火箭军装备的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
东风系列经过多年发展,型号齐全,射程覆盖近程、中程直至洲际。
日本全境,毫无悬念地被纳入多种东风导弹的有效射程之内。
特别是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出现,堪称游戏规则的改变者。
它以超过5倍音速(甚至更高)的极速和在大气层边缘的“打水漂”式(乘波体)飞行轨迹突防,现有的任何反导系统(包括美国部署在日本的最先进的“萨德”和“爱国者”系统)都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拦截。
这种武器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对日本本土极其强大的战略威慑力,是悬在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可以说,在战略打击能力上,中国对日本拥有着不对称的绝对优势。
经济与资源基础,是支撑现代大国持久力量的基石。
在这块基石上,中国的厚度和韧性同样远超日本。
根据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近年发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口径),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已经是日本的三倍左右。
更关键的是,在衡量国家工业实力和战争潜力的核心指标——制造业增加值上,中国的规模更是达到了日本的4倍以上(超过4.7倍)。
这意味着中国拥有无比庞大、门类齐全、响应迅速的工业体系。
一旦需要,这种体系可以爆发出惊人的产能,为国防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
资源禀赋更是中日两国无法同日而语的领域。
中国幅员辽阔,自身就拥有巨大的煤炭储量、一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尽管仍需进口),以及其他多种战略矿产资源。
在极端情况下,凭借自身资源和战略储备,中国有能力维持相当一段时间的基本能源和物资供应。
反观日本,其地理条件决定了它几乎是世界上资源最匮乏的主要国家之一。
它的能源供应(石油、天然气、煤炭)高度依赖海外进口,比例超过90%。
这些维系其经济命脉和战争机器的生命线——海上能源运输通道,特别是从中东、非洲经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最终通过台湾海峡或台湾以东海域进入日本的路线,极其漫长且脆弱。
任何冲突爆发,这条生命线都很容易遭到切断或严重威胁。
台湾海峡的地理位置尤其关键,它扼守着日本能源和贸易运输的咽喉要道。
日本对此的焦虑,从其近年来不断渲染“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论调中可见一斑。
这种资源上的极端依赖性,构成了日本国家安全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全球经济链条中,中日韩三国早已深度镶嵌在一起。
但中国的独特优势在于,它既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自身又拥有超大规模的单一市场。
这种“双重角色”使得中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拥有更强的回旋余地和抗风险能力。
中国完全可以依靠强大的内需市场部分对冲外部风险,同时也能通过全球化的合作网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身的战略优势地位。
而日本经济则高度依赖对外贸易和投资,其产业链与中国深度融合,其产品市场也严重依赖中国等海外地区。
这种深度依赖在和平时期是互利共赢的纽带,但在对抗时期,则可能成为其难以承受的负担。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日本的动向。
面对中国力量的快速崛起,日本并非无动于衷。
它在安全政策上正进行着显著调整。
近年来,日本持续大幅增加国防预算,连续多年刷新历史纪录。
它大力推动修改被视为和平宪法核心的“第九条”(虽然过程复杂且面临内外阻力),极力寻求突破“专守防卫”的限制,谋求拥有所谓“对敌基地攻击能力”。
同时,日本紧紧抓住美日同盟这根“救命稻草”,不断深化与美国的军事一体化,强化联合演习,引进先进武器(如F-35战斗机、“战斧”巡航导弹等),并积极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上频频发声,甚至动作频频,试图增强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和话语权。
戴旭等中国军事学者对此保持着高度警惕,他们认为这些动作清晰地表明,日本并未彻底放弃其历史上曾经膨胀的野心,其安全战略正朝着更具进攻性和扩张性的方向演进。
因此,中国必须利用好当前在军事威慑力和经济实力上的巨大优势,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和力量优势,确保国家的核心安全利益不受任何威胁。
戴旭的核心思考,穿透了历史的迷雾,指向了一个冰冷的现实逻辑:中国的全面崛起,已经彻底重塑了东亚的力量格局,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
未来的中日关系,其稳定与否,将越来越依赖于彼此间清晰可辨的真实力量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威慑效能,而非单纯寄托于外交辞令的沟通或者一厢情愿的“友好”气氛。
他的警示,正是基于对这种新格局的深刻认知——如果未来不幸再次发生冲突,中国必须拥有并果断运用其力量,实现彻底的、终结性的胜利,为东亚永久的和平扫清障碍。
“和平的代价”,在戴旭看来,必须由无可置疑的强大战略威慑力来保障,这种威慑力本身,就是防止战争爆发最有效的屏障,远胜过事后的补救或妥协式的媾和。
“战略威慑”这个概念,是戴旭论述中反复强调的基石。
它不是指简单的耀武扬威,而是一种基于强大实力、清晰意志和可靠能力的综合性国家战略艺术。
其核心在于:通过展示足以让对手遭受无法承受之损失的力量和决心,迫使对手在采取任何敌对行动前都不得不三思而后行,最终放弃冒险。
中国不仅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战时保卫国家,更要通过平时持续展现这种力量和坚定的意志,在对手心中建立起强大的心理防线,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就像历史上,中国在1962年边境反击战中给予对手的深刻教训,其产生的威慑效应,确保了西南方向长达数十年的相对平静。
今天的中国,其军事实力和整体国力,早已远超当年。
戴旭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军队所拥有的硬实力(装备规模、技术先进性),结合其灵活的作战思想、高效的指挥体系和全域联合作战能力,已经能够构建起一个覆盖周边、层次分明、反应迅速的战略威慑体系。
这个体系的存在本身,就能有效慑止针对中国核心利益的侵犯行为,大大降低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具体到应对日本的潜在威胁,中国战略威慑力的支柱清晰可见。
在空中,日益壮大的歼-20隐身战机机队,配合预警机、电子战飞机等体系化作战力量,赋予了中国空军强大的穿透能力,能够撕开对手严密的防空网络,对关键节点实施精确打击。
在海上,以国产航母战斗群为核心的远洋舰队,配合强大的潜艇部队和岸基航空兵,足以在第一岛链内外确立海空优势。
而真正让任何潜在对手感到窒息的是火箭军手中的“王牌”:东风系列导弹构成的战略打击力量。
特别是东风-17、东风-21D、东风-26等型号,它们或具备高超音速无法拦截的特性,或专为打击大型水面舰艇(如航母)而设计(即所谓的“航母杀手”),或兼具远程精确打击和反舰能力。
这些武器的存在,使得任何靠近中国近海的敌对舰队或位于日本本土的重要军事基地,都时刻处于被精确摧毁的风险之中。
这种“发现即摧毁”的能力,是现代战略威慑最直接、最有效的体现。
在这个威慑体系中,台湾问题是绝对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戴旭特别强调,日本部分政客近年来不断鼓噪所谓“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论调,反复试探中国的底线,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核心关切,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
任何外部势力,包括日本的任何形式的干预,都将被视为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侵犯,必然招致中国最坚决、最有力的反击。
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最紧密的盟友,其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和可能的动作,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安全利益,是中国对日战略考量中最为关键的敏感点。
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意志坚定不移,为此所做的一切军事斗争准备,其指向性不言而喻。
回顾中日交往的历史长河,一个被反复验证的铁律浮出水面:真正的、持久的和平,从来不是靠单方面的善意、忍让或祈求能够换来的。
它只能建立在力量平衡的基础上,或者说,建立在“相互确保摧毁”或“单方面确保对手不敢妄动”的威慑平衡之上。
没有实力支撑的和平承诺,在野心和贪欲面前往往脆弱不堪。
戴旭的论断,正是基于这种残酷却真实的历史逻辑。
他明确指出,在未来的中日关系框架下,要守护住得来不易的和平局面,保障中国持续稳定的发展环境,强大的军事硬实力、清醒冷静的战略判断力以及敢于在关键时刻亮剑的坚强意志力,三者缺一不可。
这构成了中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终极保障。
戴旭掷地有声的言论,早已超越了单纯对过往历史的追忆与感慨。
它更像是一声响彻时代的警钟,是对中日关系未来走向一种基于现实力量的深刻洞察与严肃预警。
那纠缠千年的历史症结,那几度碰撞留下的未解遗憾,最终解决的钥匙,不在虚无缥缈的“友好”口号里,而在于时代洪流中力量对比那不可阻挡的转移,在于运用这种力量所进行的坚定而智慧的博弈。
2025年的中国,早已不是甲午年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更不是虽有盛唐气象却在战后未能有效塑造东亚秩序的古代王朝;当然,也绝非遭遇“神风”而功败垂成的蒙元帝国。
今天的中国,站在坚实的综合国力基座之上:我们拥有世界顶尖的军事科技和装备体系,能够有效慑止任何威胁;我们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经济总量和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防建设和国家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我们掌控着关键性的能源与战略资源渠道(尽管部分仍需进口,但抗风险能力已极大增强);我们更凝聚起了强大的民族意志和国家认同。
这一切,赋予了当代中国前所未有的底气和能力,去捍卫自身的核心利益与尊严,去主动塑造有利于自身和平发展的周边安全环境。
面向未来,中日关系的和平航船,其压舱石已悄然改变。
它不再依赖于某一方单方面的善意释放或妥协退让。
和平的根基,在于双方都能清晰地认识到并尊重由实力对比所划定的那条无形的边界。
对于中国而言,这尤其意味着,必须拥有足够强大且可信的威慑力量,让任何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尤其是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从一开始就被判定为代价巨大且必然失败的战略冒险。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震慑住可能蠢蠢欲动的冒险冲动,将冲突扼杀在萌芽状态,确保东亚的长治久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力量的对比已经改写。
那段关于“未能彻底战胜”的历史循环,如今具备了被彻底打破的客观条件。
未来,能否将这种力量优势转化为持久的、基于相互尊重(源于敬畏)的和平,既考验着我们运用力量的智慧,也考验着我们守护和平的决心。
戴旭的警示言犹在耳:和平,需要用坚定的意志和足以令对手却步的实力去捍卫。
这,或许就是历史给予今天中国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