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市场可谓是热闹非凡,呈现出一片慢牛的景象。沪指接连突破3700点,创下了近四年的新高,深成指和创业板指也不甘示弱,同步领涨。市场成交额更是连续三日突破2.2万亿,两融余额也重新回到了2万亿大关,杠杆资金活跃度达到了十年以来的高位。这一系列数据无不显示出市场的火热,投资者们的热情也被彻底点燃。
在这波行情中,市场的结构性轮动特征十分明显。前期表现强势的银行板块出现了获利回吐的情况,而券商和科技板块,如AI算力、机器人等则接过了领涨的大旗,实现了热点的平稳过渡。资金来源也变得更加多元化,险资、养老金、外资以及居民储蓄纷纷入场,共同为慢牛行情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说到居民储蓄,就不得不提最近备受关注的“存款迁徙”现象。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7月住户存款减少了1.11万亿,而非银存款却激增2.14万亿,创下了2015年以来的峰值。从历史数据对比来看,居民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可达57万亿,远超2016年及2020年的水平。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将存款从银行转移到股市,寻求更高的投资回报。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存款迁徙的现象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是利率倒逼,现在1年期定存利率已经降至0.95%,收益越来越低,而理财收益相对更有吸引力。资产荒在蔓延,房地产销售下滑,TOP100房企权益面积同比下降11.8%,黄金投资也纷纷获利了结,在这种情况下,权益类资产成为了新的投资出口。
最后,政策的引导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资本市场的改革,如科创板做市商、并购重组松绑等,降低了投资的摩擦成本,让投资者更容易进入市场。
这些资金又是通过什么路径进入股市的呢?一方面,直接入市的个人开户数量激增,7月就达到了196万户,同比增长70.5%。另一方面,通过间接配置的方式,股票型基金发行放量,6月主动基金发行规模达到了历史81%的分位。可以看到,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有大量资金在涌入股市。
在这波行情中,新生代投资者的身影也越来越多。比如00后群体,他们大多以低本金试水,像小赵就只投入了2万元,主要聚焦在科技等自己熟悉的领域。还有女性投资者,以李女士为代表的新手们通过基金间接参与股市,李女士投资的医药基金一个月就赚了15%,这也触发了她进一步学习投资知识的热情。不过,虽然散户参与度提高,但量化交易才是贡献主要印花税的部分,17月证券印花税增长了62.5%。而且散户交易往往集中在热门赛道,存在追涨的风险。
在股市一片向好的背后,信贷数据却透露出一些隐忧。7月贷款减少了500亿,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减1200亿,这反映出房地产市场和车市的低迷,乘用车零售量同比下降了14.9%。在社融增量1.16万亿中,政府债占比高达107%,企业自主融资的意愿明显不足。不过,也有一些乐观的信号,M1货币活化指标有所抬升,企业存款向非银迁移,这预示着资金可能会通过理财等方式间接进入股市。
这种慢牛行情能否持续呢?从支撑逻辑来看,有三重动力在共振。政策方面,财政贴息、资本市场改革等提供了制度红利。全球流动性上,美联储有降息预期,累计可能降息50BP,这将收窄中美利差,外资也在回流,北向持仓市值增加了871亿。产业叙事上,AI算力、机器人等产业化提升了市场对估值的容忍度。
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风险。资金面存在脆弱性,如果市场回调10%,开户数可能会骤降30P%,这是有历史经验可参考的。而且当前行情与基本面存在背离,企业内卷严重,制造业PMI走弱,制约了盈利的改善。此外,IPO和再融资在半年内抽血6500亿,几乎接近增量资金的总和,这也会对市场资金造成压力。
面对这些情况,监管和投资者都需要有所行动。监管层面,长期资金入市的制度还有待完善,养老金、险资在市场中的占比还有提升空间,理想情况是提升至45%。对于新手投资者来说,要注意规避赛道拥挤的风险,多聚焦低估值蓝筹和硬科技龙头。在这场慢牛行情与基本面的博弈中,资金能否等来基本面的改善,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只要市场各方共同努力,谨慎应对风险,A股市场有望在健康的轨道上持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