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气刚砸了3亿回购注销,卓郎智能却上演了“一年零操作”的大戏,还把截止日期推到了2026年。 这可不是个例。 最近A股回购潮里藏着太多魔幻操作:美克家居只掏了267万就宣布再延期两年;山子高科账上明明躺着5.43亿现金,结果只买了1100万股票,连计划下限的2%都不到。
夸张的是凯龙高科
回购期限最后7天突击花2549万,卡着下限达标,精准得像掐着秒表。 现在市场里流行一句话:“回购不是万能药,却是试金石。 ” 试的是企业现金流底气,更试出对股东的诚意。 今年已有17家公司宣布回购延期,7月就占了8家。
理由听着都挺像那么回事:卓郎智能说市场波动、资金安排紧张;正和生态更实在,直接承认“钱先付给供应商了”。 有些操作实在经不起推敲。 比如山子高科,去年7月说要花6-10亿回购,结果一动不动,后来把回购价上限从1.6元提到3.35元,到期还是只买了1100万。 投资者在互动平台直接开喷:“这就是忽悠式回购! ”
专项贷款成了这轮回购的主力推手
今年441单回购增持贷款项目,总金额974.4亿,六成以上企业靠这个撑腰。 民营企业最积极,264单占了60%,比如雅戈尔增持7.11亿就靠专项贷款。 宁波银行甚至打包给了23亿预授信额度,企业们排队借钱回购。 连延期回购的帝欧家居、远东股份都紧急把“自有资金”改成“自筹资金”,找银行合作。 益盟的梁宇峰点破关键:“现在贷款成本低,市盈率低于30倍的公司,借钱回购都划算。 ”
政策红利下也埋着雷。 慕思股份7月注销426万股后,公众持股比例直接掉到19.11%,踩了上市红线。 规则要求4亿股本以下公司公众股不能低于25%,吓得他们赶紧搞“10股转增1股”补救。 问题出在用途变更:股权激励注销有三年缓冲期,直接注销却限时十天,公司根本没算清账。 内幕交易更是重灾区。 甬金股份实控人曹佩凤利用回购信息买卖股票,被罚没640万,成了典型反面教材。
数据不会骗人
今年1096家企业回购了930亿,450家股东增持600亿。 注销式回购越来越流行,占比从去年15.19%升到18.33%,像上海电气、首钢股份注销手起刀落。 另一边,延期名单越拉越长。 美邦服饰拖了半年零回购;雷赛智能喊话回购6000万,结果只完成2880万。 梁宇峰教了四招识破“忽悠式回购”:一看钱紧不紧,二看金额区间(1-10亿这种跨度太大要警惕),三看价格上限是不是贴着股价,四看是不是最后几天才动手。
银行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回购专项贷款期限分三种:67家拿36个月,14家拿12个月,1家拿24个月。 金额差异更大,48家贷款超1亿,11家超3亿。 监管早就划了红线,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但穿透式审查发现,有些公司一边拿贷款回购,一边主营利润暴跌。 方大炭素去年归母净利润1.86亿,其中1.15亿是“炒股”赚的,主业收入却下滑24.55%。
注销回购本意是提升股东价值,可操作不当反而引发退市危机。 慕思股份的惊险操作给所有公司敲了警钟。 南开教授田利辉说,注销前必须算清股本结构,否则就是“好心办坏事”。 至于那些账上现金充足却回购“划水”的公司,投资者心里早有了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