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美国记者采访麦克阿瑟:上甘岭战役对谁印象最深?

 意昂体育介绍    |      2025-08-10 05:51

引言

什么样的中国士兵能让美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念念不忘?什么样的传奇能让美国报纸头版头条写下「杀人魔王」四个大字?

1953年,当记者问起上甘岭战役时,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军事巨人,竟然毫不犹豫地说出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01

华盛顿,1953年4月的一个下午。

春日的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记者会现场,但气氛却异常沉重。

自从两年前被杜鲁门总统突然解职后,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五星上将,已经从公众视野中淡出许久。

记者们围坐在这位昔日「军神」面前,期待着能从他口中挖出些什么。

「将军,」一位《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清了清嗓子,「关于朝鲜战争,特别是上甘岭战役,哪个中国人给您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麦克阿瑟原本端着咖啡杯的手微微一顿。

他的眼神瞬间变得复杂起来,那里有愤怒、震惊,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

「高守余!」三个字几乎是从他齿缝中挤出来的,「那个杀人魔王高守余!」

现场一片寂静。

记者们面面相觑。他们原本以为这位傲慢的将军会说什么彭德怀、毛泽东,或者干脆说没有任何中国人值得他记住。

但是高守余?这个名字对在场的所有人来说都很陌生。

02

时间回到1930年的山东昌乐县龙山村。

那是一个贫困到骨子里的小村庄,高守余就出生在这里。

他的童年,几乎是在饥饿和恐惧中度过的。

地主的皮鞭、日本人的刺刀、还有那永远填不饱的肚子,构成了他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知。

年幼的高守余有一个堂弟高守荣,两人从小相依为命。

「守余啊,」年迈的奶奶经常摸着他们的头说,「你们兄弟俩要相互照应,苦日子总有个头的。」

1948年,共产党来了。

土地分给了农民,孩子们可以上学了,高守余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希望。

但他心中有一团火,一团为了保家卫国的火。

「我要当兵!」某个月圆之夜,高守余对堂弟说出了这句话。

高守荣毫不犹豫地点头:「我也要去!」

1951年2月,当抗美援朝的号角吹响时,高守余兄弟俩毅然走向了志愿军的队伍。

临行前,奶奶拉着他们的手,老泪纵横:「你们兄弟俩,一定要一起去,一起回来啊!」

03

朝鲜的冬天,比山东还要冷。

高守余和高守荣被分配到第12军34师106团9连1班,正如那句古话:「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在班长刘保成的带领下,这对兄弟很快适应了志愿军的生活。

高守余个头不高,但身材敦实,臂力过人。

训练投手榴弹时,他能轻松投出53米的距离,而且精准得像安装了准星。

更让战友们佩服的是,他挖坑道时能连续挥舞12磅的大锤几百下而不喘大气。

「这小子,天生就是块当兵的料!」班长刘保成经常这样夸奖他。

而高守荣虽然话不多,但做事踏实,兄弟俩在连里很受欢迎。

1952年11月,一个改变所有人命运的消息传来:106团即将参加上甘岭战役。

那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这场战役将成为整个朝鲜战争中最惨烈的一页。

更不知道的是,高守余的名字即将震惊整个世界。

04

1952年11月17日夜,月黑风高。

106团悄悄接防了537.7高地北山,这里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上甘岭核心阵地。

高守余所在的9连负责6号阵地。

这是一个仅有30平方米的小山包,却是整个537.7高地西侧防御的关键支点。

11月18日拂晓,地狱般的轰炸开始了。

韩军第2师调集了所有重炮,对6号阵地进行了毁灭性打击。

整整一天,两万多发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在这个小小的山头上。

山头被削低了整整两米,所有的工事都被摧毁,连唯一的坑道也被炸塌了。

连长文法礼和20多名战士被活埋在坑道里,再也没有出来。

19日夜,韩军趁势发动攻击,6号阵地失守。

战斗进行到20日凌晨4时,9连接到反击命令。

「一班上!」指导员的声音在炮火中显得格外嘶哑,「夺回6号阵地!」

班长刘保成带着高守余兄弟和其他几名战士,在夜幕的掩护下向6号阵地摸去。

黎明前的黑暗是最深沉的,也是最致命的。

当他们冲上阵地时,韩军正在构筑防御工事。

一场白刃战在狭小的山头上爆发了。

刺刀、手榴弹、石头、牙齿……

任何能够杀伤敌人的东西都被用上了。

高守余看到班长刘保成被一颗子弹击中,但他依然顽强地爬向敌群,最后抱着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

「班长!」高守余的喊声撕裂了夜空。

当硝烟散去时,6号阵地上只剩下了高守余一个人还在动弹。

他浑身是血,眼前一片模糊,但他知道,自己必须坚持下去。

因为这里是祖国的土地,身后是朝鲜人民,更身后是祖国的万里江山。

就在这时,美军联合社的记者恰好在200米外的高地上,目睹了即将发生的一切。

这个美国记者绝对想不到,他将见证人类战争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幕。

接下来的惊天逆转,将彻底改写整个上甘岭战役的走向。一个中国士兵,如何以一己之力创造军事奇迹?高守余的弟弟高守荣生死未卜,那只穿着破洞布鞋的脚将成为这场血战中最催人泪下的细节。美军记者目睹的「魔鬼般的场景」,到底是什么?

05

天亮了。

韩军以为6号阵地已经完全在他们掌控之中,但他们错了。

当第一缕阳光洒向这片血色的土地时,高守余从弹坑中缓缓站起。

他的左臂被弹片划伤,脸上全是黑色的硝烟,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就在这时,他听到了一个微弱的声音:

「哥……哥……」

高守余猛然回头,看到弟弟高守荣躺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腹部有一个拳头大小的伤口,肠子都流了出来,右腿也被炸断了。

「守荣!」高守余冲了过去,「你怎么样?」

高守荣睁开眼睛,但已经说不出话来。

他看了看哥哥,又看了看自己那只露着脚趾头的破布鞋,嘴角努力地想笑一下。

几天前在五圣山集结时,高守余还说过:

「等打完这一仗,我就把新鞋给你换上。」

现在看来,高守荣再也用不着那双新鞋了。

「守荣,你躺着别动,」高守余紧紧握住弟弟的手,「等我打退了敌人就带你回去治伤!」

就在这时,韩军的喊杀声又响起了。

他们发现6号阵地上竟然还有中国人活着,立刻组织了反攻。

高守余只能放下弟弟,抓起一箩筐手榴弹冲向阵地边沿。

第一波攻击来了——三个班的韩军。

高守余计算着距离,当敌人进入40米范围时,他开始疯狂地投掷手榴弹。

「轰!轰!轰!」

一朵朵死亡之花在韩军中绽放。

还没等硝烟散去,第二波攻击又来了。

这次是一个排。

高守余利用弹坑作掩护,时而左侧出击,时而右翼突袭,打得韩军完全摸不清他的位置。

美军联合社记者在望远镜中看到了难以置信的一幕:

「韩军冲上山顶,但是一个中国士兵站了起来,他挥舞着手臂向韩军投掷手榴弹,他几乎独自击破了这次进攻!」

第三波、第四波、第五波……

从拂晓到正午,高守余一个人打退了韩军的五次进攻。

他的手榴弹快用完了,身上又增加了几处伤口,嗓子也喊哑了。

最要命的是,他的口袋里只剩下三颗祖国慰问团带来的水果糖。

06

下午2时,韩军最疯狂的攻击开始了。

这一次,他们出动了一个营的兵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向6号阵地发起集团冲锋。

高守余知道,这很可能是最后一战了。

他摸了摸口袋里仅剩的几颗手榴弹,又看了看躺在血泊中的弟弟。

「守荣,哥可能要来陪你了。」他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巨大的冲击波把他震得昏了过去。

等他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弹坑里,耳朵嗡嗡作响,眼前一片模糊。

他挣扎着爬起来,想去找弟弟,但弟弟刚才躺的地方已经被炸平了。

他拼命地用手刨土,最后只找到了高守荣的一只脚——那只穿着破洞布鞋的脚。

高守余抱着弟弟的脚痛哭起来。

就在这时,他听到了脚步声。

一个韩军士兵竟然爬上了阵地,正向他扔手榴弹。

高守余瞬间清醒过来,一个翻滚躲开爆炸,然后抓起身边的石头砸向那个韩军。

韩军倒下了,但更多的敌人正在爬上来。

高守余站起身,抹掉眼泪,捡起那个韩军的手榴弹。

「来吧!」他咆哮着,「你们这群畜生,来啊!」

第六次进攻开始了。

但这一次,高守余不再是被动防御。

他像一个真正的魔鬼一样,在阵地上跳跃、翻滚、投掷、搏杀。

每一颗手榴弹都精准地落在敌群中,每一次冲击都让韩军付出惨重代价。

美军记者在报告中写道:

「那个中国士兵简直就像着了魔一样,他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

当夕阳西下时,6号阵地依然牢牢地掌握在高守余手中。

地面上躺着120多具韩军的尸体,而他,依然活着。

07

黄昏时分,援军终于到了。

当连长冲上6号阵地时,看到的是一个满身鲜血但依然挺立的身影。

高守余抱着弟弟的那只脚,呆呆地坐在弹坑边。

「高守余!」连长大喊,「你还活着!」

高守余缓缓抬起头,眼中含着泪水:

「连长,我把阵地守住了,但是……我没有保护好守荣。」

连长走过去,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已经做得够好了,兄弟。你知道吗?你一个人歼灭了120多个敌人,创造了奇迹!」

消息很快传到了志愿军总部。

彭德怀听到报告后,沉默了很久,然后说:

「这样的战士,是我们志愿军的骄傲!」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消息也传到了美军方面。

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在听到报告后,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而远在东京的麦克阿瑟,当天夜里就收到了详细的情报。

这位自诩为「军事天才」的五星上将,第一次对一个普通的中国士兵产生了复杂的情感。

那不仅仅是敬畏,更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他开始明白,为什么美军在朝鲜会遭遇如此顽强的抵抗。

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是普通的军队,而是一群有着钢铁意志的战士。

08

多年后的那个春日午后,当记者们追问高守余是何许人也时,麦克阿瑟的眼神变得更加复杂。

「你们不懂,」他缓缓摇头,「在朝鲜战场上,我们遇到的不是人,是魔鬼。但那些魔鬼,有着天使般的信念。」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高守余,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但他在一天之内杀死了我们120多名士兵。那不是运气,那是信仰的力量。」

记者们静静地听着,没有人敢打断这位昔日战神的回忆。

「你们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吗?」麦克阿瑟突然抬起头,「他们不是为了征服,不是为了掠夺,而是为了保护。保护他们的家园,保护朝鲜人民。这样的敌人,是最可怕的。」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

高守余和无数志愿军战士一起,回到了祖国。

他被授予「孤胆英雄」称号,获得一等功勋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金日成元帅亲自将勋章佩戴在他的胸前。

但高守余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英雄。

每当有人称赞他时,他总是说:

「我不是英雄,班长刘保成才是英雄,我的弟弟守荣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都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而在大洋彼岸,麦克阿瑟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岁月。

1964年4月5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五星上将在华盛顿去世。

据说,在他的遗物中,人们发现了一份泛黄的文件,上面记录着朝鲜战争中让他印象深刻的中国军人名单。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高守余。

在名字旁边,麦克阿瑟亲手写下了一行字:

「一个真正的战士。」

那一天,上甘岭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些为了和平而战的英雄们,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高守余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不会害怕,而是在恐惧面前依然选择坚守。

不是不会流泪,而是在眼泪中依然选择战斗。

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舍小家为大家」,什么叫做「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参考资料与文献引用:

《风靡中美两国的孤胆英雄在惨烈战斗中彰显动人心魄的家国情怀》- 网易新闻《【70周年】战斗在上甘岭的志愿军106团(五)》- 银河悦读《上甘岭战役中的"孤胆英雄"》- 解放军报《志愿军孤胆英雄高守余:一人杀敌120人,被美媒称作"杀人魔王"》- 搜狐军事《浴血上甘岭——记志愿军第12军34师106团在朝鲜上甘岭537.7高地上的英雄们》- 太行英雄网《上甘岭战役》- 百度百科《麦克阿瑟被解职相关史料》- 维基百科等多个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