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这东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你还没反应过来,别人已经踩着你的影子往前冲。
现在娱乐圈的道德底线,就跟老旧小区的垃圾桶似的,说满就满,说倒就倒。
汪苏泷怎么就凭空成了被轮流踢的皮球?
他不过是安安心心唱个歌,写个曲,莫名其妙就成了网红们的流量提款机。
要说冤枉,这事比喝凉水还堵心。
2024年6月初,热闹刚开了个头。
千万粉丝网红何秋事搞演唱会,造型一亮相,就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粉色兔子装、刮刮乐的互动,说实话,汪苏泷的忠实听众一眼就认了出来。
可笑的是,这不是第一次有人“借鉴”明星的创意。
六位艺人被“致敬”,只有人气高的汪苏泷收到了道歉。
剩下的,直接被无视。
你说这世界公平吗?
网红们仗着有热度,做什么都带着点理直气壮。
当天刚被粉丝骂完,第二天声明一发,居然就选择性“道歉”,只给汪苏泷一个交代。
其他人的委屈,就像掉进下水道的硬币,谁还会捡回来?
说实话,这种“看人下菜碟”的操作,真是把娱乐圈的脸都丢光了。
你有没有发觉,现在谁红,谁就有资格索要尊重,谁不红,谁就等着被晾一边。
大家混的好像不是同一个圈子。
事情还没完。
网络上,另一个千万级粉丝的网红——旺仔小乔,突然跳出来高声喊:张碧晨才是《年轮》的原唱。
汪苏泷?
不算!
明明网络上随便一查,双原唱的名字清清楚楚。
可小乔就是不认,非要发一万遍,哪怕被网友怼得怀疑人生。
她还补刀一句,说自己没否认汪苏泷是创作者,但就是不承认他是原唱。
要说这嘴硬的劲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张碧晨粉丝跟汪苏泷粉丝互相吵,话题热度越来越高。
最后,这事竟然变成“蹭流量”的好机会。
旺仔小乔的粉丝还反向嘲讽:汪苏泷能蹭到我们小乔的热度,算你走运。
可问题来了,明明事实摆在那儿,怎么就有这么多人装糊涂?
是没文化,还是假装不懂?
有网友调侃:不闹出点大动静,谁还记得这些网红的名字?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些网红真有音乐素养。
其实套路早烂熟于心。
2021年,罗聪靠《简单的幸福》爆火,结果副歌和许嵩的《有何不可》撞了个满怀。
许嵩团队说要做鉴定,结果没等结论出来,罗聪先发了条“我太累了,快抑郁了”的声明,瞬间收割一波同情。
你说这世道,谁认真谁尴尬。
再看旺仔小乔,2022年翻唱鞠婧祎的《恋爱告急》,上线时居然把自己写成原唱。
这事放在以前简直不可思议,可现在,粉丝骂一通,公司发个道歉声明,小乔自己一句“翻篇吧”,云淡风轻。
翻篇是真翻篇,流量一点没少。
不光这些,陈雪凝的《我要肆意悲伤》,被说抄了汪苏泷的《睡前故事》。
马健涛的《一边崩溃一边自愈》,和王力宏的歌曲几乎一模一样。
贺明月把许嵩的《野路》歌词换换皮,就成了《银河城堡》。
说到底,就是抄袭碰瓷成本太低,维权成本太高。
汪苏泷为什么就成了软柿子?
因为他老实。
他若是学人家“流量为王”,玩点花活,反而就没人敢惹。
可这世道,谁认真谁吃亏。
维权容易吗?
一点都不容易。
打官司花钱花时间,舆论压力还大。
就算赢了官司,形象难保,路人缘一塌糊涂。
于是,敢怒不敢言,成了不少艺人的无奈选择。
流量平台又是什么态度?
脚踩两只船,哪边热度高就帮哪边。
只要不闹出大乱子,平台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反正有事就补救,热度已经赚到手。
你以为平台真在意谁是原创、谁是翻唱?
那是你太天真了。
说个现实点的例子,何秋事的演唱会票价跟汪苏泷差不多,内容一半靠“借鉴”,舞台效果还被吐槽。
旺仔小乔的演唱会更离谱,不露脸,票价跟华晨宇、刘若英差不多,演一场翻一半都是别人的歌。
偏偏还有人买票。
你说这到底是观众审美疲劳,还是纯粹喜欢凑热闹?
心理学有个“破窗效应”,窗户破一个没人修,第二个、第三个就跟着坏。
这娱乐圈也是,抄一次没人管,第二次、第三次还更大胆。
流量变现成了第一要义,原创精神被丢进了垃圾桶。
换个角度想,为啥现在的粉丝吵得比谁都凶?
一边替偶像出气,一边其实也成了流量的帮凶。
大家越吵,热度越高,平台越赚钱,网红越高兴。
艺人反倒成了“韭菜田”,平台是“中间商”,谁都在分一杯羹,谁都不是真正的受害者。
有网友说,汪苏泷就是被拿来“割韭菜”的。
做原创还得提心吊胆,怕哪天又被人碰瓷。
平台、法律、粉丝,谁都没真正站出来替他说话。
也有人觉得,网红靠流量吃饭,明星也不全是无辜。
你要不想被蹭热度,就得多出牛作,别光靠一首歌混一生。
其实讲到底,流量经济就是这样。
谁能制造话题,谁能激起争议,谁就能站上风口。
原创、艺术、版权,慢慢都变得无足轻重。
艺人维权反而成了负担,网红抄袭成了捷径。
谁能想过,创造力都快被“流量泥石流”冲成渣了。
有的资深音乐人也摇头。
大家都学网红那一套,翻唱、改编、蹭热度,原创精神全被稀释。
粉丝却还自我安慰,真以为这是“适者生存”,谁红谁有理。
其实是整个行业都在退步。
再这么下去,原创只会被当笑话,抄袭成主流。
有争议才有热度。
有人站出来说,谁让你不早火,谁让你没本事吸粉?
道理听起来很扎心,可换成谁心里都不舒服。
努力的人被冷落,靠蹭热度反而成了赢家。
要说公平,真的一点都没有。
网上的声音也吵成一锅粥。
有的粉丝心疼汪苏泷,说他是被流量经济推到风口浪尖的倒霉蛋。
还有人不屑一顾,觉得明星也不是什么“清流”,网红能红说明有本事。
最揪心的,是那些真心热爱音乐、追求原创的创作者,他们在流量浪潮下,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
谁还会为原创买单?
谁还会为才华喝彩?
这些问题,真不是一句“市场选择”就能糊弄过去的。
流量的洪水把一切都冲得干干净净。
难道不是应该警醒了吗?
原创都成了笑话,抄袭才是捷径,谁还会愿意拿真本事出来比拼?
想想看,这种风气要是继续下去,娱乐圈还能剩下点什么?
观众、平台、艺人、法律,每个人都有责任。
不是说说就算,真得有人站出来,扛起守护原创的旗帜。
不然,这“割韭菜”的戏,谁都逃不掉。
你觉得以后还会有人为一首歌、一份原创买单吗?
原创要是被踩在脚下,抄袭成了通行证,你还看得起这个娱乐圈吗?
真的不觉得可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