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稀缺?八百五十人争一袋米,农协却高利润出口暗藏玄机

 新闻动态    |      2025-10-10 11:51

从去年7月开始,日本的许多地方都遇到了米难买的尴尬局面。

那会儿,日本政府说,等到秋天新米一上市,米荒的事就能得到缓解。

没曾想,过了大半年,米荒不但没见好转,反倒越发严重,米价还一路攀升,许多日本百姓都开始为吃饭犯愁啦。

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日本的粮食难题,着实让人陷入深思。不少人好奇,日本缺米的原因在哪儿,为什么不多进口大米,也逐渐成为热议的话题。

众所周知,日本的土地面积挺有限的,耕地也不多,因此粮食的自给率一直保持在大概40%左右。

去年米荒一爆发,日本政府说原因主要是极端天气引发的减产,种植户数量减少,再加上农协这些收购机构搞投机。

其实,粮食自给率低这个问题早就存在了,不过为什么偏偏从去年夏天起,米荒的情况突然变得特别严重呢?

这情况的出现跟美国的作用挺有关系的。

虽然粮食自给率没算很高,但以前日本的国产大米基本就能搞定国内的吃饭需求。

这并不是因为日本人的饭量变小,而是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低价的小麦冲击了日本的粮食市场,从此彻底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导致大米的需求逐年减少。

六十年前,日本人的年人均吃米量还超过100公斤,如今这一数字大概只有50公斤左右了。

因为饮食习惯变了,国内种米农的数目也跟着减少,虽然每年的产量逐步下降,但只要没有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国产大米还是能应付得上的。

说到底,关键还是在于日本的粮食买卖政策。

为了守住本国的稻米产业,日本几乎不怎么进口大米。就算是按照世贸组织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规定,不能少量进口,但这些进口的大米也很少出现在国内市场,大部分被政府收着,用来配合美国进行对外援助。

这就意味着,日本人吃的大米基本上都是自产的,不过,在产量日渐减少的情况下,日本农协反而还在不断扩大出口规模。

2023年,日本遇上了极端天气,导致大米产量减了不少,可农协一点也没打算少出口,反而把出口比例提高了23%,创出历史新高,既是为了保障国内供应,也是为了应对变化。

天灾加上人为逐利,导致这场持续了大半年之久的米荒一下子爆发了。

再看看日本政府是怎么应付这事的。

去年出现了米荒,大家都盼着政府能放点储备粮,但政府一直没答应投放,结果外界就怀疑储备数据不实,粮库是不是早就空了。

大半年过去,日本政府终究还是开始释放一些储备米,但这点量啊,却还不足以缓解米荒的局面。

储备粮一一上架就被抢得差不多,只要一贵点也难以买到手。

储备粮的投放失败,可能有两种原因。

一是投放的数量不够多,二是政府手头确实没有剩余的粮食了。

要是后者,不免让人叹一句,发达国家的日本竟然会遇到这么尴尬的局面;要是前者,倒得提个醒,得引起高度重视。

去年米荒一爆发,政府不愿意放出储备粮食的举动,已经引得外界纷纷猜测,这个国家到底是在囤粮准备应对未来的困难。

现在国际局势真是变得扑朔迷离,这种猜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战以后,日本表面上喊着和平主义,但实际上野心还没有收敛。到了2023年8月发布的新版《防卫白皮书》,更是直言不讳地要扩大军备,搞备战。这一下子,正好碰上米荒爆发的时间点,让人觉得,这事儿不是巧合。

虽然现在的日本还没有那个能力轻率行动,但咱们得保持警觉,防着他们搞破坏,影响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没错,韩国最近也因为大米价格高涨而受到关注,甚至还出现了“青岛游客扛米去韩国赚差价”的事儿。

网上传出一张照片,说是在青岛机场,一个游客的行李箱里装满了大米,打算飞去韩国。

机场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行李超重,不能登机,这人一气之下把行李箱砸了,结果航班就延误了超过一个小时。这种事情不是头一次发生,背后其实是因为巨大的价格差形成的诱人利润。

从青岛到韩国的往返机票最高也就七八百块钱左右,但中韩之间的米价差别可大了。

中国的大米大概五到六块一斤,而在韩国,米价可是高达二十块钱一斤,好一点的米则要三十到四十元每斤。

数据显示,今年在韩国,米价涨了将近20%,这么大的差异让不少人开始考虑要不要搞点进口或其他办法。

按照他们的算计,在国内花几百块买几十斤大米,然后带到韩国去卖,能赚到两千多块,扣掉机票的钱后还能剩下一千多块。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会看到有人扛米去韩国的情况。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人均GDP名列世界前十,但为什么韩国会遇到缺米的尴尬,甚至还被米价困扰呢?

答案就藏在韩国在粮食安全方面那条“自找麻烦”的路上。

韩国农业协会看似平常,不过里面的能量可是挺猛的。

这家协会有300万成员,和韩国的大型银行、信用合作社,还有报纸、电视台啥的,都关系挺铁的。

韩国农业协会利用媒体向大众宣传韩国人应该支持本土大米,觉得吃外国大米就等于卖国。

韩国民众的民族情绪挺高,对“卖国”这些词反应特别激烈,大家都纷纷表示只吃国产大米。

这个操作正中韩国本地农业公司的下怀,他们利用民众的民族情绪,把粮食价格炒到天价,虽然价格贵得离谱,可韩国人仍然争相买,觉得这是支持国产的表现。

作为一个市场导向的国家,韩国本来应该让外国农业企业也能进入市场,可农业协会却借助媒体发动舆论攻势,阻挠外国公司的进入。

一些所谓的专家竟然宣称政府让外资进入粮食市场就是卖国,这一下子让政府尴尬得不行。

为了稳定舆论,韩国政府只好对进口的外国粮食加收很高的关税,还给国内的农民发了点补助。

这些做法反倒把韩国的粮食安全推到了崖边上。

韩国国土面积不大,耕地也有限,本来粮食就不多,再限制进口就让短缺问题更严重,供需失衡一来,粮价就猛涨。

不过,韩国的工业虽然有些突破,但是化肥这块还是比较薄弱,90%的尿素都得靠从中国进口来,要不然可真难搞。

这几年,因为原料紧缺的问题,中国的尿素产量也跟着减少,为了确保自己国家的粮食安全,不得不缩减对韩的出口量。

韩国转向东南亚买化肥,但那边的供应商却抬高了价格,结果只能以更贵的价格买到,化肥的成本一涨再涨,带动粮食价格也跟着上涨。

更糟的是,由于全球气候变糟,水稻产量普遍减少,东南亚的粮食商趁机抬高米价,带动整个亚洲的米价飙升,越南出口的大米价格涨到了15年来的最高水平。

这次涨价潮正好遇上韩国,米价越涨越离谱。

粮食价格的涨势已经扩散到好几个行业了。

这几年,韩国大葱的批发价猛涨了80%,苹果价格上涨了72.4%,西红柿则涨了22.8%,盐和糖的价格涨幅也超过了15%。

就11月份这个单月来说,韩国农产品的价格同比上涨了13.6%。

这会儿,老百姓的收入涨得也不振。

今年三季度,韩国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去年只涨了3.1%。

食品价格上涨得比收入涨得快,导致韩国老百姓的生活压力一下子变得特别大。

说到底,韩国的粮食难题大多是自己搞出来的。

韩国农业协会的操作不太端,部分专家也是添油加醋,才让粮价涨得厉害。

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年代,凡是违反市场运作规则、过度偏袒国内产业的举动,最后都可能自己遭殃。

日韩两国遇到的粮食问题,真得让其他国家好好考虑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