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网友在网上讨论,“中国人怎么能存下那么多钱?”其实这个话题不只美国人感兴趣,很多国家的人都好奇——咱们中国人怎么就这么能攒?有的人甚至觉得不可思议,怎么户均存款能过一百万人民币,全国加起来162万亿人民币,而美国大多数家庭平均才一万美元,差距还真不是一点点。
说白了,这事说起来其实一点都不复杂,中国人这个“钱袋子看得住”的本事,可不是一天两天就养成的。咱们文化里“勤俭持家”是个根深蒂固的传统,从爷爷奶奶那辈开始,谁家里不存点钱都觉得心里不踏实。这种精神一直传下来,放在今天,虽说社会环境大变,但本质没变,还是习惯把钱攒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反过来看美国就不一样了,那里是消费社会,流行的说法是“今朝有钱今朝花”,有什么最新的手机、球鞋或者娱乐活动,先抢了再说。甚至有网友吐槽,明明工资一般,信用卡一刷还不是想买就买,结果每月利息滚雪球,债越欠越多。美国人存钱困难还有另一个原因,社会风气就讲究享受、追风时尚,谁都想活得前卫点,要是太抠门,反而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
当然,中国人“能攒钱”也不是完全自愿。很多年以前,大家都讲起“吃过的苦”,就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那时候,大家买啥都限制,粮票布票不是随便能拿的,就算手里有现金,可能也没货给你买。不花钱成了无奈之举,到头来只能攒着。这个习惯就一直传承下来,哪怕现在啥都能买了,心里还是觉得“不攒点儿将来没底”。
还有家里的长辈老跟我们说,“攒钱总没错”。他们自己受过大风大浪,知道明天啥事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总觉得把钱攒着心里踏实。再一个,医疗、养老这事,以前本来是很让人不安定的,就算现在国家医保体系越来越好,但大病一来花钱还是不少。许多人干脆提前存钱,生怕哪天用不上。
孩子的教育更是个大头,鸡娃的时代家长恨不得提前帮孩子存好大学学费、甚至帮着凑房子的首付,连孩子都知道,长大了可不能欠银行的钱,否则压力大得很。独生子女这一代尤其明显,既要养自己还得养父母,哪个不是两头忙三头累,所以钱肯定得存。一想到家里有个后盾,整个家庭都感觉安全。
中国的地理环境也是一大因素,几千年农耕社会,靠天吃饭,天灾一来就得“囤粮防饥”。大家习惯了遇事先存为主,有备无患。毕竟古时候,流动性差,一家人在一块就是要靠自己的小日子,有点存款才敢遇事不慌。欧洲就不一样了,地势平坦人口流动大,打仗的时候存粮存钱也没用,经常搬来搬去,养成了“来便来去便去”的消费心态。
还有个区别不太容易被外人看出来,中国许多城市的交通、教育、公共医疗其实花费很少。地铁几块钱,跨省高铁也就几百块,公立学校学费更低。如果不是上国际学校和私立医院,普通家庭的基础花费压力并不大,这才让大家有更多余钱去存。而美国人虽然工资高,但纳税也高,医疗、教育要是真用上,那费可不少。
咱们国家还有个“存钱为整体”的思路,比如现在推全民医保,就是让大家有底,但政策普及不是一朝一夕,保守起见,习惯存点以防万一。也有人储蓄是为了创业、投资、买房,毕竟许多城市房价高,首付动辄几十万,存钱成为刚需。
美国人自制力弱也不是秘密,各种分期、信用卡、“先买后付”让消费变得容易。商场里推销都教你怎么分期无压力,大家一看账单才发现原来总价累积得太高,悔都来不及。像黑色星期五、圣诞节这类节日,大家疯狂购物,买家电买玩具,最后一堆东西堆在家里,实际有用的没几个。这种风气下,存钱自然就成了少数人的选择,更多人是“今花明日愁”。
小到每个月的生活费,大到买车买房,美国人总希望日子能活得舒服点,压力越大越想买点东西安慰自己。这么做的一个后果就是——遇到危机抗风险能力差。像2020年疫情一来,很多美国家庭手头没多少积蓄,失业一段时间就捉襟见肘。而咱们中国,储蓄率高,基本还都能扛过去,这也是二十年来中国经济能迅速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中美差异还不止这些。中国经济发展更倾向于投资拉动,储蓄率高就是投资足,能让钱流向产业和基础建设。而美国则更依赖于消费,俗话说花钱就是让经济转起来,但一旦大家不花了,或财富缩水太快,经济会立马冷下去。沃尔玛之所以能赚千亿,靠的就是大家忍不住买买买。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中国的储蓄率也不是铁板一块,也有下降趋势。随着社会变迁,独生子女政策减弱、消费观念转变、人口老龄化加剧,储蓄的动力在变。从2020年到2050年,65岁以上人口要从1.72亿涨到3.66亿,到时候医疗和养老压力更大,很多家庭可能不得不花钱。而且年轻人越来越懂生活,有时候也愿意为兴趣、娱乐和体验花钱,好东西要用、日子要过精彩,这种心态也影响到家庭积累。
说到底,中国人之所以能存那么多钱,是多种因素叠加。首先是文化上讲究节俭,习惯未雨绸缪。二是历史上长期受苦和计划经济因素影响,存钱成了习惯。第三,家庭观念重,养儿防老压在肩上,新一代压力也大。第四,医疗和教育体系虽然公平,但重大开销还得靠自己扛,储蓄就成了必需。加上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大家天然倾向于攒钱而不是直接消费。
美国人喜欢享受当下,文化里“敢花敢用”,也并不是错,每个社会有自己的特色。但美国现在也面临新挑战,失业率上升、全球经济波动,大家渐渐意识到如果毫无储蓄,危机来了就很难顶得住。或许以后他们也会学着更注意积累,改善自我约束,毕竟钱不是万能,没钱万万不能。
这个话题说到底,是文化、社会、生活习惯根深蒂固造成的。中国经济快、社会安全,存钱容易且有动力;美国经济强、消费氛围重,生活花销大、君子坦荡荡。别看美国有些人在网上吐槽中国人“超级能攒”,其实这是一种可贵的传统。存钱多了,不光是为了个人,也是为整个家庭、社会抗风险出一份力。
现在看,储蓄率的高低都不是绝对好坏。就像咱们中国,未来人口结构变化,储蓄肯定会下降,但只要基本观念不丢——家庭为重,勤俭持家,就不会有太大问题。美国要提高储蓄率也并不容易,他们的社会、习惯更倾向于“赚了就花”,得慢慢来,说不定未来两国在这方面会逐步拉近。
对于每个普通人来说,存钱还是得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不能一味和别人比拼数字。钱的本质是安全感,能让你在风雨来临时多点底气。从国家到个人,都一样,储蓄多了抗风险能力强,也更能抓住机会。希望大家能继续发扬“会攒钱”的习惯,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存那么多钱,靠的是骨子里的节俭,以及对未来的主动安排。这种精神不会过时,也许正是我们面对生活的一大优势。美国人不是不会存钱,更多是文化和习惯差异,未来也许会慢慢变化。中美各有千秋,咱们能做好自己,时代就会一路向前。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