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西汉严格庙号制度,明朝有多少位帝王会获庙号?

 新闻动态    |      2025-09-11 22:12

即使是像汉景帝这样帮助开创了文景之治,并为汉武帝对抗匈奴积累了大量财富和奠定了坚实基础的皇帝,也没有得到庙号。

到了唐朝,庙号变得非常普遍,几乎每个正统的皇帝都有庙号。

到了明朝,情况就更离奇了,连父亲兴献王朱祐杬都没做过一天皇帝,竟然也被追封为“睿宗”!

汉景帝没有庙号,真是挺委屈的。

这就有一个问题要提出来了。

假如明朝也采用西汉那种严谨的庙号制度,哪些皇帝能够获得庙号呢?

西汉时期的皇帝,他们的庙号是怎么来的呢?

如果要问西汉时期的皇帝谥号制度是怎样的,答案在这里。

许多人可能不经思考就会说:看成就呗,有了成就才有庙号。比如汉景帝,在其他朝代绝对算是杰出的君主,但在西汉众多贤君中并不显眼,所以没有得到庙号。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西汉末年几位皇帝也有庙号。比如,汉元帝被汉宣帝称为“乱我家者,太子也”,他纵容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杀皇子,自己只活了14岁,一辈子是傀儡的汉平帝,都曾有庙号。

汉景帝从头到尾都没有被封为庙号。

那么西汉的皇帝能不能有庙号呢?大家可能觉得这事儿有点奇怪。实际上,庙号并不是主要用来表彰功绩的。

那又是啥意思呢?

咱们来聊聊西汉的这几个皇帝是怎么得名的。

汉景帝为汉高帝和汉文帝立庙号。

在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去世后的几十年里,他并没有庙号,只有“高皇帝”这个称号。

这并不是说汉朝人认为刘邦的成就不够。

汉朝的人认为刘邦的成就超越了所有已有的谥号,即便是最高的“文”和“武”也无法完全体现他的伟大。于是,他们特意创造了一个新的谥号“高”,来表示刘邦无与伦比的地位,并把这个最高的荣誉给予了他。

刘邦没有庙号是因为庙号是商朝的制度。而周朝和秦朝这八百多年里,都没有沿用庙号这个制度。所以,当时的汉朝人并没有想到庙号这个概念。

汉惠帝刘盈是刘邦的儿子,他为父亲建立的庙被称为“高庙”。这个庙是以刘邦的谥号来命名的,而不是像其他有庙号的皇帝那样用庙号来称呼。

汉景帝是刘邦的孙子,当他成为皇帝时,他觉得自己坐上皇位可能不够正当,甚至在民间也有一些不满的声音。

话说刘邦的太子本来是汉惠帝刘盈,但刘盈去世后,吕后实际上掌控了汉朝的大权。她先后立了两位年幼的傀儡皇帝,并大力封赏吕氏家族为王。

所以吕后去世后,宗室和功臣们就杀了吕氏家族,又杀了刘盈的所有儿子,然后迎来了刘邦的第四子刘恒进京继位,也就是汉文帝。

汉景帝即位后,就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皇位是合法的。他想出的办法是给刘邦和汉文帝设立庙号。

按照家族的传统规矩,只有嫡系的正统后代才有资格为祖先建立祠堂。如果汉文帝刘恒没有成为皇帝,他的子孙就没有资格祭祀刘邦,只能把刘恒当作他们的祖先。

刘备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代,而不是刘邦或汉景帝的后代,原因也是如此。

现在的刘备后代并不能算作刘邦或汉景帝的直系子孙,所以他们没有权利说自己是刘邦或汉景帝的后代。只有那些继承了皇位的人,才能算是刘家皇室的正宗后裔,自称刘邦的后代。

因此,汉景帝为刘邦和汉文帝建立宗庙,以此向全国展示自己统治的正当性。

之前汉惠帝刘盈已经为刘邦建立了高庙,所以汉景帝给刘邦加了一个“太祖”的庙号,同时他也为自己的父亲汉文帝建立了庙,并加了“太宗”的庙号。

这次给汉景帝定庙号时,竟然没把刘邦的亲生儿子、他的堂兄汉惠帝刘盈算在内,其中的小算盘也看得一清二楚。

汉宣帝为汉武帝建了祠堂

西汉的第二位拥有庙号的皇帝是汉武帝。然而,在他去世后的十几年间,庙号也没有被使用。

他儿子刘旦为了打击汉昭帝的正统性,上书要求给汉武帝立庙,但被汉昭帝和霍光驳回了。

汉宣帝即位后,才给汉武帝建了祠庙,并赐予了“世祖”的庙号。

这当然不是说汉昭帝在位时汉武帝的功绩不够,到了汉宣帝时突然就足够了,而是因为汉宣帝是卫太子刘据的后代,长期以来背负着“罪人之后”的名声,他非常迫切地想要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之前提到过,证明正统性的一种方法就是为祖先建庙。

汉宣帝为了证明自己是汉武帝的正宗继承人,给汉武帝立庙,却忽略了汉昭帝。这样做是为了降低汉昭帝的存在感。

- 王莽为四位皇帝建庙

在王莽掌权的时候,汉朝的庙号变得频繁起来。

在西汉最后一位皇帝汉平帝执政的时候,王莽成为了比霍光更有权势的大臣。然而,这引来朝中和民间的大量议论。

王莽的权力实际上来源于汉朝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由于西汉时期常有皇亲国戚干预朝政的传统,作为王政君侄子的王莽因此掌握了重要权力。

于是,王莽决定给汉元帝立庙,一是为了平息争议,二是为了讨好王政君。

但是汉元帝的父亲汉宣帝,他的功绩和名声远超汉元帝,所以如果只给汉元帝建庙而不给汉宣帝建庙,这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王莽在篡位时,顺便把汉宣帝也牵扯了进来。汉宣帝的庙号是“中宗”,汉元帝的庙号是“高宗”。

汉平帝在位5年,年仅14岁就离世了。朝廷上下都认为他是被王莽毒害的。

当时,王莽正在加紧做篡位的准备,但篡位的时机还不成熟。

所以,为了稳定局势,平息非议,他决定为汉平帝立庙,庙号为“元宗”。

为了更好地巩固与王政君的关系,他还为王政君的儿子汉成帝建立了一座庙,庙号称为“统宗”。

在这点上,王莽有自己的小算盘:从汉宣帝开始,西汉末期的五个皇帝中,只有汉哀帝没有庙号。

这是因为,汉哀帝并不是王政君的后代。他在位时,大力打击王家势力,甚至把王莽赶出了长安。如果不是汉哀帝没有儿子就去世了,王莽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翻身。

王莽给4位皇帝立了庙,但唯独跳过了汉哀帝,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人们对汉哀帝名声的评价。

刘秀最终确定了西汉皇帝的庙号。

王莽夺取汉朝政权后,只统治了15年就被处死了。随后,在争夺天下的战斗中,刘秀以恢复汉室为号召,最终统一全国,重建了汉朝。

新登基的刘秀有点像“碰上王莽就要反”的感觉,他把王莽立的四个皇帝,包括汉宣帝,所有的庙号都取消了,只承认汉高帝、汉文帝和汉武帝的庙号。

刘秀当上皇帝后,就开始琢磨东汉的合法性问题了。

那时候的人们并不称自己为东汉,他们认为刘秀并不是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而是恢复了大汉的江山,刘秀被视为西汉的合法继承者。

刘秀是西汉的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继承人。

刘秀算起来,他与刘邦是第9代的后裔,而汉元帝则是第8代的后裔,相当于他的长辈。

于是,刘秀将汉元帝认作父亲,这样就理清了西汉与东汉之间的继承关系。

刘秀既然说自己是汉元帝的继承人,认汉元帝为父亲,这就回到我们熟悉的话题了:为了证明自己名正言顺,得给祖先建庙祭祀。

不过,刘秀并不像王莽那样不顾脸面,只要是皇帝就建庙供奉。他认为,建庙祭祀还是要看一个人的功绩如何。

汉元帝的成就稍微差点火候,从他开始,宫里的人气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那该怎么做呢?

刘秀往前一想,汉宣帝是汉元帝的爸爸,那不就是自己的爷爷吗?汉宣帝干的事儿挺厉害的,孙子给他建个庙堂,这也挺正常的。

后来,刘秀又为汉宣帝建了一座庙,而且选用了和王莽当年给汉宣帝定的“中宗”这个称号一样的庙号,这其中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西汉时期,最终确定了四位有庙号的皇帝: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西汉时期用来尊称已故皇帝的庙号制度是怎么规定的?

从上文可知,西汉的庙号制度是“祖有功而宗有德”,主要依据功绩来确定庙号。

实际上,西汉皇帝是否能得到庙号,主要取决于后世子孙是否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或是有意淡化某些不顺遂皇帝的影响。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帝系旁移,小宗取代了大宗来继承皇位。

因此,尽管汉景帝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帝王,由于他自己和他的儿子都是通过皇太子的身份正式登基,每当后世子孙需要强调正统性的时候,他的事迹就很少被提及,因此他没有获得庙号。

实际上,汉元帝、汉成帝和汉平帝在西汉的皇帝中算是比较逊色的,但他们也都曾获得过庙号。

庙号因为某些需求可能会被赋予,也可能因为某些需求而失去。

刘秀这个人,只要见到王莽就坚决反对。他虽然不太在意汉宣帝的功劳,但这么做还是能被大家接受的。结果,他竟然把汉宣帝的庙号给废掉了。

如果刘秀自己后来也遇到了正统性的问题,还把汉宣帝拉出来,那么西汉有庙号的皇帝就只有三个了。

如果依照西汉时期的规矩,明朝的哪些皇帝能获得庙号呢?

当我们明白了西汉皇帝的庙号并不是依据他们的功绩来定,而是为了证明其统治的正当性后,再用这个标准来审视明朝的皇帝,会发现重新排列的庙号名单十分有趣。

朱高炽给朱元璋和朱棣封了庙号。

依照西汉的传统,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可能不会给他定庙号。

朱允炆是以朱元璋亲自立为皇太孙,并且在实际上被视作嫡长孙的身份登上了皇位,他的正统性非常高。

虽然后世有些人认为朱允炆出生时母亲还是侧妃,而不是正妃,因此算作庶子而不是嫡子,但明朝人并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概念。

在他们看来,既然朱允炆的母亲成为了太子妃,那么朱允炆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了。

朱元璋在诏书中宣布朱允炆为皇太孙,称其为“嫡孙允炆”。明朝的大臣们提到朱允炆时,也常用“皇孙世嫡”这样的称呼。这表明朱允炆一直是朱标去世后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

在明朝人看来,朱允炆是正统皇帝,没有必要再证明自己的身份。

在西汉那个年代,就算按当时的规矩,他也不会给自己的父亲朱标追封为皇帝。因为西汉时期根本就不流行这种做法。

但是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位之后,这一脉就非常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了。

朱棣说自己是朱元璋心目中的继承人,取消了朱允炆的建文年号,宣称自己是光明正大继承朱元璋皇位的洪武三十五年。

所以朱棣也不会想到要给朱元璋上庙号,就像汉文帝没有给刘邦上庙号。

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当上了皇帝,他想证明自己的家族是正统的。同时,他也开始为朱允炆的旧臣平反。他不想让别人觉得朱允炆是正统,那么自己朱棣就不是正统了。

因此,他可能会模仿汉景帝的做法,一次性给朱元璋和朱棣确立庙号,以此来强调自己血统的正当性。

- 朱祁钰为朱瞻基建庙

朱高炽死后,朱瞻基作为嫡长子继位。朱瞻基去世后,朱祁镇又作为嫡长子登基。

正统性方面没有争议,所以按照西汉的标准,他们两个人在短时间内应该都不会有庙号。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成了皇帝,但他还是给了朱祁镇一个太上皇的尊称。

后来朱祁镇回来后,朱祁钰又把他关在南宫,并废除了他儿子朱见深的太子身份。

朱祁钰此时觉得很有必要证明自己是正统的继承人。所以他可能会给父亲朱瞻基立庙,以显示自己继承的是朱瞻基的皇位,从而淡化朱祁镇的存在感。

在夺门之变后,朱祁镇重新登上了皇位。他与朱祁钰的矛盾无法调和,也没有理由撤销自己父亲的庙号,因此朱瞻基的庙号将会被保留。

嘉靖时期为朱见深建立了祠堂

朱祁镇离世后,成化帝朱见深、弘治帝朱祐樘、正德帝朱厚照,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首位继承人登基,他们未曾考虑过建庙的事。

可是朱厚照没有儿子就去世了,他的堂弟朱厚熜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为了不让弘治当他的亲爹,还掀起了一场大礼议。

他非常需要证明自己的正当性。

按照西汉的习惯,他认为会给自己的父亲一个含有“皇”或“帝”字样的尊称,这样的称呼会与真正的皇帝称号有所区分,就像汉哀帝在进行类似仪式时,给自己的父亲追加的尊称一样。

他为自己的祖父成化皇帝朱见深修建了庙宇,以显示自己是成化皇帝的正统继承人,同时减弱弘治皇帝和正德皇帝的影响。

崇祯皇帝或许会为万历皇帝建立一座纪念庙宇。

自嘉靖之后,明朝的皇帝又连续由长子接任,他们似乎都不再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了。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天启去世后没有儿子,他的弟弟崇祯登上了皇位。这样一来,明朝的皇位又从正统传给了他的弟弟,这是明朝内部权力传递的一个例子。

因此,崇祯皇帝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可能会选择为祖先建立宗庙。因为他父亲泰昌皇帝在位时间太短,可能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更有可能会选择为他的祖父万历皇帝建立宗庙。

其实崇祯可能并不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因为在明朝,过继并不常见。他的哥哥去世时没有留下儿子,所以崇祯自然而然就成了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而且崇祯和他哥哥的感情非常好,不会想去减弱哥哥的存在感。

我觉得崇祯不太可能为万历皇帝立庙。

南明的朱由崧为万历皇帝立了庙。

如果崇祯没为万历立庙,那么明朝灭亡后,崇祯去世,南明的第一个皇帝朱由崧也会为万历立庙。

话说崇祯虽然离世了,但他还有三个儿子健在。

当时南明的官员们在局势紧张的时候,忽略了崇祯皇帝的儿子们,转而拥戴了万历皇帝的孙子朱由崧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弘光皇帝。

然而,朱由崧登基也引起了争议。以史可法为首的大臣们认为,潞王朱常淓更有德行,更适合做皇帝。

因此,朱由崧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可能会选择给祖父万历建庙。假如崇祯已经为万历建了庙,那么他可能会选择给万历的父亲隆庆建庙。

因为隆庆皇帝在位时间较短,影响力有限,朱由崧可能会把嘉靖皇帝(隆庆的父親)也一并牵扯进来。

南明的朱聿键为嘉靖皇帝建庙祭祀。

朱由崧被清朝抓走后,唐王朱聿键不久就被大家推举为皇帝,成了南明的第二位君主。

朱聿键的出身相当复杂。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九代子孙,他的祖先则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三个儿子朱桱。

朱聿键的血统和明朝的皇室相差太远了,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不能一下子追溯到朱元璋。

所以他可能会像刘秀一样,根据自己的辈分找一个明朝皇帝当干爹。

明朝的皇帝里,嘉靖的儿子、万历的父亲隆庆,是朱元璋的第八代孙子,朱聿键可以认他为父亲。

因此,朱聿键可能会为隆庆设立庙宇,不过更有可能的是,他会直接为嘉靖设立庙宇。

朱聿键去世后,他的弟弟朱聿鐭短暂地成为了南明的第三位皇帝,但他在位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月,因此根本没有机会考虑正统的问题。

后来,万历的孙子朱由榔成了南明的末代皇帝,被称为永历皇帝。

朱由榔当皇帝时,只是一个傀儡,一直被清军追着跑,哪有心思管正统不正统的事。

但如果他真的要为自己考虑,应该为谁建立庙宇呢?在这个模仿西汉庙号制度的宇宙中,他的爷爷万历已经被朱由崧封了庙号了。

如果他真的生气了,可能会按照辈分认刚刚当了一个月皇帝的泰昌为父,并且为他立庙也不排除。

在这个仿照西汉庙号制度的虚构世界里,明朝最有可能拥有庙号的皇帝包括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见深、嘉靖和万历。

你觉得这和他们的成就匹配吗?

如果平行宇宙里有一个明朝版的刘秀,那他可能会撤销一些庙号。因为明朝的刘秀是个仁慈的皇帝,他可能不会特别推崇那些残忍的皇帝。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帝,他们的统治方式就比较严厉,可能就不太可能被保留庙号。当然,这只是猜测,毕竟平行宇宙的规则我们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