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半年报把一个矛盾摊在桌面上,营收往下掉,利润却蹭蹭往上窜,这事儿怎么读才合情合理?2025年上半年,账面上的数字像把双面刀,切开来看,既有糖也有血。
2025年8月,赛力斯公布半年报,营收比去年同期下降约4%,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却接近翻倍,约为29.41亿元,这种“钱没多进、利润暴涨”的景象,第一反应就是要翻账本查底儿。
现场感是这样的,财报看完,投资者群里有人干脆问:“这利润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公司回应把功劳往产品结构和高端车型身上推,像M9、M8这些售价破四十万的车贡献了大头,毛利率被顶到了近29%,这确实能短期撑起利润表的体面。
我问了一个做经销的朋友,他说话干净利落:问界M9交付6.2万辆、M8交付3.5万辆,单看销量段位是顶住了,但前台销售的热闹掩盖不了后台的窟窿;运营数据里,经营性现金流上半年净流出约76.3亿元,短债约570亿元、手上货币资金约440亿元,这一套看得人心里发毛。
换个角度看,那笔预收款从去年同期的约42.7亿涨到约52亿,说明有人在等车,但会计上讲,预收款在交付前不能算收入,这就像把未来的盘子摆在今天的台阶上,光鲜背后是周期延长的信号,交付节奏放慢,现金回笼就更难。
公司把赌注压在与华为合作打造的“问界”系列上,这种all-in策略在短期内有效,问界上半年贡献了超过八成销量,但这同时也把赛力斯绑在了一个共生体里,出问题不是对手的锅,而可能是“自己人”的选择题。
说到“自己人”,华为的开放节奏很关键,2025年里,华为继续把智驾、座舱等技术向更多合作伙伴输送,尊界、享界这些兄弟品牌陆续发布,让原本以为独享华为光环的用户发现,买哪个品牌其实技术差别在收窄,忠诚度因此被侵蚀是实事。
现场记录里有个尴尬片段,某车主在品牌体验会上直接说:“都带华为,挑哪家不是挑售后和体验?”这句话刺痛了赛力斯的心脏,差异化在被稀释,这就是问界被内卷化吞噬的开始。
记个小细节,尊界首批公布就拿下约1.2万台订单,尚界定位年轻化,价位和配置的组合直接把部分原本可能转向问界的观望客户吸走,这样的局部冲击对赛力斯的中长期溢价能力是实打实的削弱。
赛力斯的应对是猛投研发,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约52亿元,同比增长约155%,研发人力扩到近7千人,占比超三成,这些是真金白银,但研发是慢活,短期内难以快速形成可以对抗华为供给体系的护城河。
公司现有的分工是明显的,车身、外观这些被赛力斯把握,而智能驾驶、三电和智能座舱等核心模块长期由华为掌控,赛力斯这波研发投入,正试图把能拿出来当筹码的核心能力扩充起来,累计授权专利数过六千,但别人也在开挂补课,这不是一场单兵突围。
现场采访里有管理层的窃窃私语:“我们不能永远做信号线上的那个小伙伴,得有独立的硬核。”这话里藏着焦虑,也藏着急迫的战略转向,短期内意味着利润的波动和现金压力的加剧。
现金面上的破绽不小,经营性现金流大幅为负、短期债务高企,手里流动性不足,这在车企是个致命的节拍问题——车是慢热产品,产能要先投,库存和收款的节奏必须配齐,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同步都会放大财务风险。
对比其他先与华为合作的车企,那些厂商往往把华为当作技术伙伴做单款试水,而赛力斯几乎把全部押在了问界,这种赌注让它在享有快速品牌溢价的失去了分散风险的缓冲带,这一点从销量结构和营收构成看得一清二楚。
再说华为策略的微妙变化:进入所谓的2.0阶段,华为开始把销售和售后责任下放到合作方,自己更专注于技研和品牌,这等于把战场交给了合作伙伴,谁把销售网络、渠道、客户体验做得更好,谁就能在同一技术旗帜下赢得用户。
这时候赛力斯面临一个现实题:若想在同一套“技术底盘”下保有独立溢价,就得把品牌经验、交付体验、服务、以及部分核心技术一并抓牢,光靠代工加贴牌是走不下去的。
我的判断是,赛力斯在短期会继续靠高端化车型拉高利润表,但中期的胜负关键在于两个变量,一是研发能否在三到五年里交出真正可被市场识别的技术成果,二是销售和服务体系能否独立成形,抵挡兄弟品牌的价格和渠道战。
有一段对话值得记录,供应链负责人在车间喊着:“多拉一辆,多拉一户账!”这句话透露出实务端的紧迫感,前端产量是硬指标,但产能高、回款慢的组合会把利润表的好看变成现金流的魔咒。
无法忽视的是,消费者认知在变化,2025年的车市不是只看牌子和技术的单维度市场,品牌故事、交付体验、长期服务承诺,这些“软实力”正在被放大,赛力斯若想独立于华为的光环之外,必须在这些看起来琐碎却决定复购率的点上下狠功夫。
我不做大段煽情,只丢个问题:赛力斯这次选择押注自我研发并加速渠道建设,是一场豪赌,还是一次必然的自救?时间会给出答案,但能确定的是,2025年下半年到2026年,是检验这场赌注真相的关键窗口,谁止步,谁领先,都会在那一段时间里明白无误地被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