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低收入人群的饭碗危机:一个富裕国家罕见的缺米困境

 新闻动态    |      2025-09-10 23:09

东京的泽田太太最近天天在朋友圈嚎,说饭都吃不起了不是矫情,是她真把5公斤大米当黄金供着——4268日元,去年差不多一半的钱就能拎两袋回家,现在只够一袋,跑个厨房还得先开锁。她说最怕自己手一抖,撒出去几粒米,那掉的是当天的肉钱。

咋就成了这样?翻开数据一看,傻眼:5月超市标签比上月又涨了快一倍,50年间没见过这么疯的涨幅,直接刷新1971年的旧记录。说是高粮价,可现在连小孩作业本上的卡通饭团都像在嘲笑:你以为你吃得起?

有人不信,跑去拍家庭生活纪录片,镜头里小女孩端着电子秤,把米粒一粒一粒拨进去,目标数285克,多一点奶奶那顿就要少吃一口。七口之家,哥哥500弟弟350奶奶280,听着像配药,实际配饭。饭桌旁的墙上贴着一张纸:本周米饭计划,周一三五,其余面包替代。纸角卷了毛边,被手摸得发亮。

学校也扛不住。大阪好几家小学把一周三顿白米饭改成两顿,没米的直接端上咖喱面包。孩子们下课齐喊“米饭食堂见”成了绝版梗,老师们苦笑:课本里教的‘日本米天下第一’,这下天下是贵了。

米价涨得太快,偷米竟然成了本地新闻热搜。茨城县“稻米之乡”今年前四个月丢了四吨半,老农户干脆把GPS塞进米袋,警察蜀黍一边登记失窃一边自嘲:抓小偷追到田里,还以为是捉迷藏。

餐饮业更惨。回转寿司店原来一卷十贯管饱,现在给八贯还要顾客扫码答问卷才能再续两贯,店员吐槽:顾客以为我们在玩密室逃脱。连锁便当干脆把米饭格子越做越小,菜叶子堆得小山高,社畜拎着边走边骂:这是喂兔子?

有人说天灾背锅。翻看去年气温纪录,地表快煎荷包蛋的夏天让稻子直接“中暑”,全国大米掉产掉一半,661万吨听起来挺多,但跟高峰时期的1425万吨比,腰斩再腰斩。紧接着台风组团刷存在感,主产区被淹得跟米汤一样,气象台播报员嗓子都哑了:大家挺住。

但天灾只是一半。政策早把雷埋好。减耕政策听着高大上,其实就一句话:农民别种太多,国家给你钱去种别的。几十年这么一搞,稻子种植面积从三百万公顷砍到只剩一百二十八万公顷,相当于东京都市圈面积一点点,能产米才怪。2018年虽然宣布废政策,换汤不换药,改成“指导性生产量”,地里还是养花养草的多。

农协一下场,玩家身份直接变庄家。全日本九成大米都得先经过它再往外溜,仓库钥匙和卡车方向盘都在人家手里。政府想放储备粮压价,结果81万吨里95%被农协拍走,真正流到超市的只有区区7%,官方调控秒变官方闹剧。

进口路也被堵死。外面世界的米价都掉到地板了,泰国5%破碎大米一吨FOB只要523美元,运进日本港却要加每公斤341日元关税,税率夸张到280%—400%。也就是说,外面的米哪怕漂洋过海上了岸,价钱也瞬间翻四倍,谁还吃得起?

成本自己也在飙升。柴油涨、电费涨、肥料涨,老农户掰指头算:种一年水稻挣不到十万日元,还不够给老头子买西洋参提神。可田里干活的爷们平均年龄71,孙子辈宁愿送外卖也不愿下田,毕竟城里跑一单就够十天饭钱。

政府后来总算想起口袋里还有储备,拖到2025年2月才慌慌张张往市场上丢米,一次投量只够全国吃三天的量。更可笑的是规定一年内得按原价买回来补库,这投米等于先借后还,打了一场时间差表演赛,市场价格纹丝不动,还顺势涨一涨。

贸易圈子里的骚操作也精彩。隔壁韩国超市一袋米卖一半价钱,日本人周末组团去背米,过关时被海关拦下“一人限带二十公斤”,队伍排到机场大厅拐弯。有人把买的米发朋友圈,配文:三十年来第一次把代购干成体力活。

学术界和智库凑热闹,嚷嚷日本要是放开手脚干,顶多一年能产1700万吨米,轻轻松松喂饱全国还够出口打品牌。可政治这个怪物挥手说不,TPP要降关税,农协就发动百万会员上街,议员秒怂,最后协议写一句“日本的米除外”。

感觉就像是银行跟你说存款利息高但取不出来,邮筒告诉你信随便投但一年以后才送。消费者夹在最底层,看着钱包变瘦,看着饭盒越换越小,最后只能叹气: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结果米饭当钻石。

观众老爷们,你们觉得这是天灾还是人祸?挡在高米价面前的墙,到底是气候、政策、利益,还是我们自己?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