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展出投降书原件,上面三个字,比原子弹还让中国人憋屈!

 新闻动态    |      2025-08-18 19:39

日本展出投降书原件,上面三个字,比原子弹还让中国人憋屈!

日本人最近又在历史问题上,搞了个挺大的动作。东京的国立公文书馆,堂而皇之地宣布,要把当年那份宣告二战结束的《终战诏书》原件拿出来展览。

他们的话说得轻飘飘,好像只是想让大家“看看如今的社会是如何开始的”。可懂行的人凑近一瞧,嘿,这事儿就透着一股子邪乎劲儿。

那份泛黄的纸上,布满了猫腻。最扎眼的地方,就是几处用小刀刮去纸张表层,然后重新写字的痕迹。明明白白的“战败”两个字,愣是被小心翼翼地改成了模棱两可的“终战”。

这哪是展览历史文件,分明是在展览他们当年是如何费尽心机玩弄文字游戏的。

这份所谓的《终战诏书》,说白了,就是日本天皇裕仁向全世界宣布,他们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官方文件。

可就是这么一份投降书,在1945年8月15号那天,通过广播播放出来的时候,绝大多数跪在地上听的日本老百姓,压根就没听明白是咋回事。

天皇用的那种古奥的宫廷雅语,佶屈聱牙,普通人听着跟天书差不多。很多人听完还以为是皇帝在鼓励大家,准备进行“本土决战”,要跟盟军拼个鱼死网破呢。

“终战”这两个字,就是整个骗局的核心。它绝口不提“投降”,更不承认“战败”,把自己从一个打输了的侵略者,巧妙地包装成了一个主动“结束战争”的和平使者。

你再看诏书里的内容,把发动战争的锅甩给“英美压迫”,至于在中国犯下的那些滔天罪行,比如南京大屠杀,比如731部队的反人类实验,那是一个字都没提。

同样是法西斯战败国,你看看德国,投降书写得明明白白,承认战败,承担罪责。日本人倒好,在这儿抠字眼,搞起了语言艺术。这种态度,直接给他们战后七十多年来对待历史问题的基调,定下了一个歪到天边去的谱。

这次展览的时间点,选得也特别有意思。明年,2025年,就是日本战败投降80周年。而我们中国,也准备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可以想见,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分量越来越重,我们的纪念活动,必然会引导全世界重新审视日本在二战里扮演的不光彩角色。日本人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把这份涂改过的诏书拿出来,明摆着就是想打一场舆论上的“先发制人”战。

他们想通过强调“终战”这个叙事,把1945年那个时间点,定义成一个“和平转型的起点”,以此来冲淡、稀释自己作为侵略者的历史原罪。

展览的布置也很有心机。除了诏书,旁边还特意放了些战后改革的文件,比如1945年赋予女性参政权的法律。这套组合拳打出来,就是想告诉你:别老盯着我们侵略那点事儿了,快看我们战后多民主,多进步!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现任首相石破茂,最近做了一个打破几十年惯例的决定:拒绝在战败80周年发表“首相談话”。

要知道,从村山富市开始,日本首相每隔十年发表一次战后谈话,已经成了传统。石破茂这个人,以前还算是个相对清醒的,说过日本需要反省,也拒绝参拜靖国神社。

据说他原本想发表一份新的谈话,里面打算承认南京大屠杀。结果消息一出,就在自民党内部遭到了围攻,最后只能选择闭嘴。

一边是首相在历史问题上被迫“失声”,另一边是政府机构用展览来“高声”美化历史。这两件事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完美地勾勒出日本现在对待战争罪责的真实态度:能赖就赖,能躲就躲,能洗就洗。

其实,真正给这场战争画上句号的,不是这份涂改过的诏书,而是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的那份正式投降书。

当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九个战胜国代表,就那么冷冷地注视着日本代表在文件上签字。那份投降书的法律基础,正是《波茨坦公告》。

《波茨坦公告》可不是什么普通文件,它是奠定整个战后亚太国际秩序的法律基石。公告里写得清清楚楚:日本的领土,被限制在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以及盟国指定的一些小岛之内;日本必须根除军国主义。

最关键的一条,是公告第七条赋予了战胜国在日驻军的权利。按照当年的分区占领计划,日本的四国岛,是要划归中国驻军的。这柄悬在日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至今在法理上依然有效。

就在天皇宣布投降到盟军正式进驻日本的那短短十几天里,日本政府和军方发动了一场疯狂的行动:销毁罪证。堆积如山的关于731部队、慰安妇、劳工等战争罪行的文件,被投入焚烧炉,化为灰烬。

他们费尽心机销毁了如山的铁证,却唯独把这份涂改过的、充满文字游戏的《终战诏书》小心翼翼地保存了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打自招。

说到底,二战后,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对日本的改造并不彻底,大量战犯和军国主义分子逃脱了清算,甚至重返政坛。这才导致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不散,右翼势力越来越嚣张。

我的看法其实很简单。

这纸,是展出来了,这份诏书也确实记录了历史的一刻。可纸上没写的,和纸上被刮掉的,才是日本人真正想让我们忘掉的东西。他们越是想遮掩,我们就越应该大声地讲出来。那份《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永远都在,历史的判决书,不是靠一场展览就能篡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