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人做不到的,只有500人的粟裕能做到吗?

 新闻动态    |      2025-08-18 22:58

一、新生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正式组建,粟裕担任挺进师师长。

根据中央部署,挺进师的任务是:立刻挺进浙江境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新根据地,从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行动。

这个任务看起来就很难,实际上如果考虑到挺进师的实力,更是一点都不简单。

挺进师虽然名义上是一个师,但实际上主要力量只有粟裕带着成功突围的先遣队残部。

粟裕仔细点了点:原21师5连,没有炮弹的迫击炮连,没有机枪弹的机枪连,再加上闽浙赣独立师补充来的100多新兵,这就是挺进师的全部力量。

“全师”合计500多人,凑个营都勉强。

唯一的好消息是:人不多,枪倒是不少,长短枪加起来400多支,师里机关人员极度精简,从师长粟裕往下人人都是战士。

此外,挺进师重火力相当“充足”,有整整12挺机枪,还有几门迫击炮,只不过目前有个小问题,就是这些重火力暂时没有弹药。

浙江是什么地方?

国民党统治的核心腹地,蒋介石的老巢,国民党的大后方,全国最强反动势力的所在。

就在不久前,拥有万人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浙江遭遇围剿,全军覆没。

1万人都无法立足,区区500人(而且还是那1万人中残留下来的500人),能掉头回去“挺进”浙江么?

如果是5年前的粟裕,恐怕不行。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因为这5年,粟裕一天都没有白过。

他在井冈山见识了主席亲自指挥的游击战,在反围剿中近距离观摩了主席和朱总司令来去如风的运动战,在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转战中亲身体会了险恶的敌后作战。

在这宝贵的5年里,九死余生的挺进师师长粟裕,已经摸进了战争指挥的大门。

挺进师到底能不能去浙江?

粟裕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能。

只要指挥思路正确,就没有办不到的任务。

亲身经历先遣队覆灭的粟裕并没有消极悲观,相反,他在刻苦铭心的失败中不断反思,找到了失败的根本原因:

先遣队之所以未能在浙江立足,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到敌我力量的悬殊,一味和敌人打正规战;也没有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单凭自己的劣势兵力和敌人死打硬拼。

总的来说,先遣队整个操作基本上相当于拿鸡蛋拼了命碰石头,越努力,失败得就越彻底。

此时的粟裕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敌强我弱的时候,要放弃正规战;而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全力团结人民。

只要能做到这两点,挺进师就能在浙江生存下去。

在挺进师成立的那天,粟裕站在500多人面前郑重宣布挺进师的任务:

“党中央还在坚定地领导革命,红军主力还在艰苦地战斗,闽浙赣省委也在敌后努力地坚持...

共产党和红军是无法被消灭的,革命的烈火是无法被扑灭的!

而我们的任务是点燃革命的烽火,让革命的烈火燃遍浙江!”

走,去浙江打游击!

二、立足

虽然有完成任务的信心,但粟裕眼前的困难仍然是客观而艰巨的。

粟裕首先需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浙江这么大,区区500人,要在哪儿打游击?

经过多次侦查反复研究,粟裕决定,在浙西南地区的仙霞岭一带创建第一片游击根据地。

仙霞岭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仙霞岭,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军选择游击区的几大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要避开敌人的行政或军事中心,最好选择不同敌人辖区的边界,尤其是多个敌人辖区交叉的“三不管”地带。

为什么这么选,原因不复杂,国军在这种地区最爱相互甩锅、推诿责任,围剿力度大打折扣。

仙霞岭,就是闽浙赣三省交界处的一个著名三不管地区。不仅如此,此地可以和闽东、闽北、闽浙赣根据地相互联系,有事发生时,还能相互支援。

选择游击区的第二要点,就是最好能有一定群众基础。而仙霞岭地区也满足这一点,这里曾经是红十三军暴动的老区,并且当地还有一个反抗国民党已久的青帮组织,群众基础相当不错。

而选择游击区的最后一点,就是要选择对红军有利的地形了。

有人可能会问,什么是对红军有利的地形?

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山里了。

越是山岭连绵、树林茂密、道路曲折的地方,吃苦耐劳的红军就越是如鱼得水,养尊处优的国军重装部队就越是寸步难行。

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些有名的革命老区,几乎无一例外全在山沟沟里,越是有名的老区,越是藏在深山老林的最深处,要不是现在基建发达,想去看一趟估计都费劲。

至于仙霞岭?这名字就够说明问题了,听起来就路很难走的样子,合适。

选定了地方,接下来就只要再解决一些小问题就行了——现在正值第五次围剿后期,国民党把各个苏区围得水泄不通,挺进师所在的闽浙赣苏区也不例外。

国民党早已在闽浙赣苏区周边布下数道封锁线,各个山头都是碉堡林立,保安团在封锁线上摩拳擦掌,恨不得把粟裕这支先遣队残部在苏区就地剿灭。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去浙江了,单是如何突破封锁,离开闽浙赣苏区,就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大难题。

而面对着国民党的重重包围,粟裕本人倒是没太担心。

因为现在,这支部队由他指挥。

三、出击

1935年2月,挺进师在粟裕带领下突然出击,一口气连续穿越三个县城,出其不意地对裴源发动偷袭。

在毫无准备之下,裴源守军被挺进师轻松击溃,此战挺进师歼敌200余人,顺利取得开门红。

就在国军被粟裕的突然袭击震惊而紧急调兵时,粟裕转头就撤出裴源,带着挺进师在国军眼皮子底下行军,大摇大摆地向北而去。

等国军往北猛追而来,粟裕又是一个掉头,这次他不再大摇大摆,而是一路偃旗息鼓,悄摸摸转了个180度的大弯,带着挺进师一头钻进灵山。

到了灵山,粟裕才终于指挥挺进师开始向真正的目标前进:

往南,过信江。

其实,粟裕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要向南。

他的计划是首先渡过信江,和闽北党组织取得联系、获得补给之后,再前往浙江。

粟裕其实早早就找到一条小路,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向南穿越灵山直达信江。

但是以粟裕的性格,走直线那是不可能的。

既然真实目的是往南,最终目的是向东,那么出发就应该先往西打,再往北走,这才合理嘛。(认真脸)

于是,就在国军被粟裕忽悠得向北猛追的同时,粟裕已经在大山中向南猛冲,至于路上零星的国军岗哨,粟裕让大家直接忽略,反正这点国军也没胆子追出来。

在星光下,粟裕带着战士奔波在山林之中,敌人喊话一概不理,打枪一律不管,只是埋头赶路。

就这样,挺进师一个晚上向南前进70公里,一举突破了信江北部国军全部6道封锁线,随后顺利渡江,抵达信江南岸。

国军对闽浙赣苏区的天罗地网,在首次独立带兵的粟裕面前,就如纸糊的一般。

四、转战

粟裕万万没想到,自己如此缜密的计划,竟还是出了意外。

3月1日清晨,刚刚成功渡江的挺进师正在休息,附件的山头突然出现敌人,向挺近师开枪射击,把大伙都吓了一跳。

敌人居然在此地设下了埋伏?

尽管事出突然,粟裕并没慌乱,他冷静地听着枪声,很快得出结论:这枪声零零散散,埋伏的不是正规部队,民团而已。

于是,粟裕拿起望远镜仔细搜索,很快在山头看见几个零星敌军。

随着粟裕手指,挺进师的神枪手们抬手就是几枪,2个敌人应声而倒,粟裕随即大手一挥,挺近师战士们呐喊着冲向山头,仅仅一个冲锋,埋伏在山头的民团就慌乱地夺路而逃。

由于粟裕的冷静应对,挺近师在这次被埋伏中没啥人员伤亡,但是还是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损失:挺进师的唯一一部电台被敌人打坏了。

由于挺近师孤立在敌人后方,这个损失远比预想中还要严重,在往后的整整三年时间里,挺近师彻底失去了和上级的联系。

然而,此时粟裕眼前有更加紧迫的问题需要解决。

自从江边一战后,情况就变得身十分诡异,挺近师的行动越来越不顺,不仅原本说好过江就来接应的闽北根据地部队始终没有出现,而且挺近师不管走到哪里,都会经常撞见敌人的埋伏。

按理说,江北声东击西的操作非常顺利,敌人不可能知道挺近师的前进路线才对。

难道国军真的变聪明了?

粟裕着实疑惑了好一阵子。

直到有一天,粟裕偶然间看到敌人贴在村子里的反动宣传材料,才终于恍然大悟。

宣传材料本身没什么特别的,粟裕之所以恍然大悟,是因为他看见有些宣传材料最后的署名是“李德胜”——这是原闽北军分区司令员的名字。

分区司令叛变,无疑会导致红军大量机密情报的流失,其中,自然也有挺进师的前进路线。

这下子,闽北根据地是待不下去了。

粟裕放弃了和闽北部队汇合的念头,指挥部队掉头转向原定的最终目标:浙西南。

在闽北的二十几天里,挺近师除了电台被打坏之外,还遭遇了另一个不小的损失:由于想家,刚刚补充入伍的浙赣独立师一百多人几乎全部掉队,跑回闽浙赣去了。

不过,也有好消息。

虽然没找到闽北根据地的部队,粟裕却在闽北意外发现了之前北上抗日先遣队留在闽北的两个连队,150多名先遣队的战士重新回到了队伍中。

如此一来一去,挺近师还是500多人,不过走的是新兵,回来的都是老战士,整体战斗力是增加了。

在粟裕带领下,挺进师很快抵达仙霞岭地区,这是国军阻拦挺近师进入浙江的最后一道防线。

仙霞岭,海拔近2000米,横跨闽、浙、赣三省交界,是阻隔三省交通的天然屏障,国军在岭上布设了严密的封锁,隘口、要道碉堡林立,戒备森严。

不过,这种程度的阻碍,在现在的粟裕面前,顶多也就是一只纸老虎罢了。

好笑的是,粟裕侦查之后发现,国军这个仙霞岭防线连纸老虎都不如,晚上10点之后,碉堡里的国军就自己给自己放假,跑到附近村子去吃喝玩乐、鱼肉乡里去了。

3月23日晚,就在国军在村子里享受生活的同时,挺进师从山腰悄声无息地穿越仙霞岭,突破了进入浙江的最后一条防线。

五、浙西南

进入浙江,挺进师的主要任务算是完成了一半。

“挺进浙江,建立新根据地”。浙江是进来了,根据地要怎么建?

作为蒋介石的发迹地,浙江恐怕不是什么建立根据地的优良沃土。

民国时势力最大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浙江就占了两家。不仅如此,国民党高层中还有大量浙江出身的高官。

说白了,浙江就是蒋介石势力的老巢,反动势力远比其他省份更加强大,反革命力量可说是根深蒂固。

对粟裕来说,唯一的好消息是此刻红军主力已经出发长征,蒋介石的主力部队大都尾随红军主力而去,挺进师至少不会面临全体国军的围剿。

目前来看,想要建立根据地,粟裕只需要解决一个“小”问题:把浙江当地的近万名保安团——同时也是全国最强的保安团——干掉就可以了。

而粟裕就打算这么干。

至于具体要怎么消灭这些数量庞大的地头蛇,粟裕的战略主要是八个字:

引蛇出洞,各个击破。

粟裕知道,在敌人的地盘上,正面进攻是不可能的。要是硬来,挺进师这500人还不够敌人塞牙缝。

想要在浙江站稳脚跟,首先要把敌人从老巢里勾引出来,然后再打。

因此,粟裕战略的第一步是:以退为进。

3月25日起,粟裕开始带着挺进师在闽浙边界进进出出,来回游击,今天打掉一群地主武装,明天消灭几十个民团团丁,今天拿一个县城,明天攻一个小镇,500人在闽浙两地来去如风,大闹天宫。

粟裕的出现,让浙江国民政府大感惊慌。

4月6日国民党《东南日报》还在吹嘘安然无事:“浙省无匪迹...治安毫无问题”。

没过几天就画风一变,开始大声惊呼:“送遂龙各县大部赤化。”

国军内部的一份报告清楚地反映了此时浙江政府的惊慌:

明知景、泰(即景宁、泰顺二县)最近只四五百匪,而县政府、县党部等非常恐慌,每天有许多的电报打来告急,好像不得了的样子。

有一县,一听到城里步哨走火的枪声,县府主持人就赶快逃得很远,专顾自己保全性命...

正如粟裕所料,被挺进师这么一番闹腾,浙江省国军马上就坐不住了。

六、斋郎战役

4月中旬,浙江第一、第二保安团奉命出动“剿匪”,气势汹汹地朝挺进师扑了过来。

此时,粟裕已经选好了迎战地点:庆元县的斋郎地区。

这地方山高林密,重峦叠嶂,正是打伏击的好去处。

粟裕赶到斋郎,指挥部队抓紧抢修工事,休整部队,就等国军上门。

国军还没来,先来了一群“神仙”。

4月28日一早,挺进师迎来了怪异的敌人。

这批敌军甚是勇猛,冲锋时根本不找掩体,人人穿着大红大黄的亮眼衣服,袒胸露乳,耳朵里塞满棉花,嘴里念念有词,怪叫着向挺进师冲锋。

这群人,是被国军怂恿过来当先锋的当地地主武装“大刀会”,开战每个人都喝了符水,贴了符咒,自以为刀枪不入,所以冲锋起来猛的一批。

对付这种不符合唯物主义精神的对手,粟裕有的是办法。

他命令战士们先别开枪,尽管放这群人过来跳大神。

等敌人到阵地前20米时,粟裕突然下令开火,子弹手榴弹齐飞,大刀会的人顿时在阵地前稀里哗啦倒了一片。

冲在后面的敌人一看符咒不灵,掉头就跑,粟裕趁势下令追击,一波冲锋,就把大刀会打得溃不成军。

就这样,挺进师只用了一个回合就击溃近千名敌人,不仅自身没有伤亡,甚至连子弹都没打几发。

击败敌人先锋后,粟裕又盯上了敌军主力——紧跟在大刀会后面的浙江保安第一团。

这支部队虽然不喝符水,但是作风也非常没谱,团长甚至是坐在轿子里指挥的。

既然敌人如此骄傲轻敌,粟裕当然顺坡下驴,他派出少量部队前去诱敌,让主力重新回到斋郎阵地埋伏。

保安一团果然经不起勾引,眼看诱敌部队且战且退,保安一团气势如虹、猪突猛进,毫无防备地钻进了挺进师的埋伏圈。

埋伏在山上的挺进师对着山谷里的保安团乱枪齐发,真正的决战开始。

不得不说,浙江的保安团确实有两把刷子,发现被挺进师埋伏之后,保安一团居然没有溃散,而是在山谷中负隅顽抗。

由于保安一团人数超过1200人,远多于挺进师,而且装备也比挺进师更加精良,这场伏击战打得相当激烈。

然而,经过一整天的激战,被压在狭窄山谷里的保安一团到底还是无法克服地形的绝对劣势。

眼看战局不利,团长亲自跳出轿子准备组织反攻,结果被挺进师战士一枪打断手臂,立刻躲了回去。

终于,一团团长在傍晚带着部队突围而逃,粟裕当然不会放过痛打落水狗的机会,带着战士们整整追出5公里之远,把保安一团打得溃不成军。不远处的保安二团眼看战局不利,掉头就跑。

斋郎之战就此胜利结束,挺进师以牺牲20人的代价,打死打伤敌军300余人,俘虏200余人,缴获长短枪150多支,轻重机枪5挺,各类子弹一万余发。

其实,消灭几百敌人,缴获武器弹药,这都不是斋郎之战的最大收获,斋郎这一战真正的意义是:此战后,挺进师算是在浙江站稳脚跟了。

由于在此战中损失惨重,浙江保安团被吓得失魂落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再对挺进师发动进攻;而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活动,闽浙边界的地主武装也是损失惨重。

这正是挺进师在浙西南建立根据地的最佳时机。

接下来,粟裕要真正开始打游击了。

对比实在太明显,不得不评的一期。

仅仅在几个月前,超过万人的北上抗日先遣队还在浙江左冲右突,找不到出路;几个月后,仅仅只有500残兵的粟裕却能在几乎同一个地方左右逢源,进退自如。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是谭家桥这一战没打好吗?

是,也不是。

粟裕曾经说过,谭家桥的败仗确实加速了先遣队的失败,但是就算谭家桥打赢了,整个部队的战略思想如果不对,那也就是晚一点失败而已,无法改变结局。

什么是“正确”的战略思想?

当然,这个问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主席早就说过了,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回答。

但是在红军时期,这个回答其实一直都差不多,那就是当年贴在主席台上的武功秘籍: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大步进退,诱敌深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在敌强我弱的大环境下,红军必须坚持长期打游击,要在每一战中取得一点小胜,不断将小胜积累成局部优势,然后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利用局部绝对优势打击敌人。

而从粟裕带着挺进师出发的第一刻开始,他一刻没有松懈过。行军这个某些人眼里从A到B的简单操作,在粟裕手上每一步都变成了战争的艺术。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转移到仙霞岭”这一个简单的操作,在粟裕这里首先变成“先去闽北,再去仙霞岭”的一个大迂回,然后,又变成“先打裴源,再向北佯动,然后隐蔽向南,最后借助小道穿越”这种听起来都复杂得令人头大的迂回路线——而这个迂回仅仅只是“抵达闽北”而已。

你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咱们后世用上帝视角看了都头疼,国军还能不晕头?

用最小的代价完成每一个动作,这就是粟裕胜利的秘诀。

而随后粟裕在闽浙边境的动作,同样是“每天1个小惊喜,每周1个大转折”,地方国军哪有本事消化这个?

结果就是,粟裕每天都在获得“一点点”胜利,国军每天都在损失“一点点”力量。

积累的力量,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力量。1个月,粟裕就成功吃掉了国军当地的保安部队——这是刚刚进入浙江的挺进师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积累1个月的胜利和士气之后,粟裕做到了。

粟裕在浙江的这段故事,隐藏了一个看不见的核心:

真正的胜利不是来自于一次光荣的“决战”,而恰恰是来自于决战前每一次不起眼的战斗。

后面讲到豆哥的时候其实更明显,东北的逆转大胜,靠的并不是辽沈战役这场光芒万丈的收割,奠定东北胜局的,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这些泥浆雪地里打滚的撕咬。

每一场都很难看,但每一场都积累了未来的胜利。

那么,粟裕到底是怎么完成先遣队未竟的遗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