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南昌专列夜,刘俊秀一诺千金,毛泽东拍案:江西粮仓自有底气

 新闻动态    |      2025-08-18 12:36

1962年南昌专列夜,刘俊秀一诺千金,毛泽东拍案:江西粮仓自有底气

1962年初夏的南昌站台上,一阵闷雷似的汽笛声让人心头一紧。湿漉漉的空气里夹杂着些许焦灼味儿,省里的干部们在大厅外踱步,有人低声嘀咕:“主席这趟来,是不是要查粮?”老城墙下的麻雀都不敢多叫两声。刘俊秀站在人群里,不显山不露水,只是指尖无意识地搓着衣角。

他其实早就猜到会有这么一天。几十年前,他还只是江西吉水县一个穷苦孩子,家门口那条小河夏天能捞出半筐螺蛳。他娘常说:“俊秀啊,这世道苦得很。”可他偏是倔,一个劲地往前蹿。1926年春天,全村催他成亲,他却拎了个破包跑去农协开会,说什么“穷人也要抬头”。隔壁婶子骂过他疯子——可谁又知道,这股牛脾气后来差点把命搭进去。

转眼到了革命队伍,那年月讲究的是命硬。他领着赤卫队打吉安城,据说九次冲锋没倒下,一身泥巴和稻草混一起。有老乡回忆,“那时候只听见有人喊‘再冲一次’,就是刘俊秀。”没人记得他说过大话,可每回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候往前窜。有一年冬天攻打永新,大雪封路,他和几个战士缩在破庙里烤红薯,说起家乡时眯起眼睛,“等哪天天下太平,我还想种田。”

这些碎事外人少有人知,但县志旧档案里倒真有记载:1930年代初,有个“矮个青年”带头组织分田,把地主家的谷仓全敲开了。据当地老人讲,那年收成不好,是刘俊秀提议用水车引河灌溉,还真救活了一大片稻田。这事后来被写进了《赣江农事备忘录》,但名字没留全,只写“L姓干部”。

长征路上更不用说——后勤缺米断炊时,他半夜带几个人摸黑找野菜充饥,还给伤员熬粥喝。有幸存者回忆,当时大家都饿得发昏,就靠这碗野菜粥撑下来。不久西路军溃败,据甘肃地方志记载,是刘俊秀骑马穿雪原、挨家挨户找失散兵。“那阵风沙大到睁不开眼,”据当年的警卫员李盛华口述,“只有他的嗓门最大,总喊‘快跟我走’。”

抗战时期调去西北,每逢秋收季节就扎根在村口,看哪个庄稼汉缺肥料、哪户种子短缺。据酒泉县一位八旬老人讲,当年政府发放救济粮食,就是由这个江西来的干部逐户核实名单,不肯糊弄一点。他还喜欢掰手指数账目,有次为了三斗米跟公社书记争吵,被戏称为“算盘精”。

解放后重返江西,这才算是真正轮到他“大展拳脚”。1950年代初期,全省推广双季稻技术,本地土专家黄师傅曾提过一句:“没有省委那个矮书记顶住压力,我们早就改种失败了。”事实上,在农业厅内部会议纪要中,多次出现“JX(即江西)方案”,背后主推者就是刘俊秀。当时流行一句顺口溜:“耕牛认主人,大田看书记。”

不过也不是没有磕绊。1959年的大旱差点让赣北颗粒无收,据坊间传闻,为保百姓吃饭,他甚至亲自扛麻袋送米进山村,被批评“不顾领导身份”。还有段插曲:一次下乡途中摔伤脚踝,却死活不肯休息,坚持巡查完三个生产队才肯回省城。这件小事被工友编成歌谣唱,“书记拄棍杖,也比别人跑得快。”

再跳回来1962年的那个上午,毛泽东刚落座便直奔主题问道:“今年粮食怎么样?”场面安静极了,只听见电风扇嘎吱作响。所有人的目光刷地投向刘俊秀。他咽下一口唾沫,用本地方言答道:“主席您放心,今年我们丰收,两百万将士吃一年够用!”据当日陪同翻译张明生私下描述,那句话出口仿佛屋顶压住的大石忽然落地。

毛泽东哈哈大笑,用力拍桌子,说了一句流传至今的话——关起门来打!这一幕连守门的小警卫都偷偷瞅了一眼。据林彪秘书吴法宪晚年追忆,其实中央对各省供应心存疑虑,而唯独对江西略感宽慰,很大程度归功于基层数据扎实、底数清楚。

这份底气并非凭空而来。当年底调查组暗访高安县发现,即使灾荒年份,每户还能分上一碗红薯干。而据萍乡地区老职工王文清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厂房配餐常用的一批优质籼米,就是从省委特批渠道调拨来的。“听说还是因为书记盯得紧,不准乱扣留。”这一细节,在1978版《江西农业发展史》中亦有零星记录。

不过外界并非人人信服。一些年轻技术员悄悄议论:是不是数据报喜不报忧?对此曾任副手的钱如海多年后坦言,其实压力巨大,经常夜不能寐。但只要碰见难题,主任总爱重复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嘛!”

工作之余,也偶尔露出生活的一面。例如邻居阿姨陈玉兰至今念叨,有一年端午节,她送去几枚粽子给领导尝鲜,本以为会客套两句,结果第二天院墙边冒出来好几垄新栽秧苗。“他说怕浪费时间索性自己动手。”这种憨厚劲儿,让不少老同志佩服又哭笑不得。

直到晚年,还有记者想采访他的故事,都被拒绝。“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啦,现在该想着怎么把土地养好。”某次返乡祭祖,被族中小辈拉着合影留念,只淡淡应付一句:“你们读书,好好做事,比啥都强。”

2021年底,新干县修缮古井遗址,无意间翻出一本泛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五十年前各生产队交粮数字与姓名签字,其中署名最多的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小楷体字迹——柳树湾 刘JX(音)。或许正是这样的人物,把整个时代默默托举起来,却从未真正留下自己的画像。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部分信源参照:《赣江农事备忘录》《萍乡地区志》《江西农业发展史》及相关地方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