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它为“蚊界核弹”,说能瞬间干掉蚊子,打造出一个无蚊的天空;也有人觉得这纯属智商税,激光灭蚊到底靠不靠谱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看看这个让不少人充满好奇的灭蚊神器。
这套反蚊系统的宣传实在挺牛,标榜每秒能挡住30只蚊子,营造出一个半径6米的无蚊圈,感觉就像灭蚊界的终极神器似的。
它的运行原理听上去还挺酷的,机器上安装着高精准的激光雷达,会对四周以高速发射上千次看不见的光脉冲。
当这些激光脉冲碰到空中的小虫子时,会被反弹回来,系统只需要三毫秒左右就能计算出蚊子的位置、大小和飞行角度,轻松锁定目标姿态。
紧接着,第二道高能激光脉冲会挺身而出,目标锁定在几毫米的范围内,要么烧掉蚊子的翅膀,要么直接把它体内的水分蒸发掉,瞬间“蒸发”蚊子。
更厉害的是,它的扫描速度每秒能达五万次,号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死角,也难怪会吸引那么多人掏腰包支持。
不过,说到激光灭蚊这事儿,也不是完美无瑕的,现在的技术还得面对三个大难题。
说白了,目标识别这块挺难的,因为蚊子那么小,想追踪这种微小的移动目标实在不简单,要是空气中有点灰尘或者其他小虫子搅局,搞不好就会打偏或者漏掉。
再说安全方面,在家用环境里用的激光器必须得按一级标准做,经过国内外的严格审批,要是功率控制不好,可就容易伤到人,还可能引起火灾。
说到成本,这玩意儿里面用的激光器、扫描模块、AI芯片、毫米波雷达,再加上金属外壳和防水设计,一堆下来价格不少,起码得几百美元,跟传统的电蚊拍、蚊帐、驱蚊剂比起來,普通家庭用着觉得不太实惠。
其实激光灭蚊的想法早就有人提过了。早在2007年,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开会讨论怎么剿灭疟疾的时候,曾经参与“星球大战”计划的科学家洛厄尔·伍就提出了用激光打蚊子的主意。
2008年,他的团队开发出了第一个“光子围栏”原型,在实验室里可以以类似的速度识别并击落蚊子,不过当时那设备体积挺庞大,算法也不够成熟,根本没法拿回家用。
2015年,在中国有个团队尝试开发激光灭蚊炮,利用激光雷达和SLAM算法进行追踪,可惜安全保护措施没到位,误识别率又挺高,结果最后也没推向市场。
2021年,一位俄罗斯博士用树莓派加上一瓦激光器搞了个迷你原型,主要是在室内慢悠悠地试,不算太实用。
直到最近,常州的工程师把硬件花费和AI识别技术结合,才把设备缩成了像个智能音箱那么大,算是第一次真正走进了普通人视线。
这款产品的问世,意味着激光灭蚊技术终于突破了“真能用”的门槛,把过去价格高昂的实验室成果变成了普通人买得起的东西,也让“无人灭蚊”时代更进一步靠近咱们生活。
讲真的,要它完全替代传统灭蚊方法还得再等等,毕竟在成本、识别的准确率以及安全性方面还需不断改进和提升。
要是将来算法更厉害,设备能大批量生产,那成本也跟着降低,不免咱们以后出去露营、在湖边钓鱼时,就能彻底摆脱蚊子叮的烦恼。#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