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最近这两年最让人热血沸腾的足球新闻,贵州“村超”绝对算得上顶流。别看名字里带个“超”,其实跟咱们熟悉的中超完全不是一个路数。你要是去现场瞅一眼就明白了——球场边上站着开小饭馆的大哥、小学体育老师,还有刚收完地里庄稼就赶来的农户。有人笑说,这阵容比啥明星阵容都接地气,真的是谁爱踢谁来,只要有颗热乎劲儿,全民皆兵。
可就在大家为村超点赞的时候,范志毅那句“别把他们说得太专业”一下子戳破了不少人的幻想。他意思很直接:这些赛事,说到底就是老百姓自发组织的民间活动,是为了让大伙儿开心,也是给当地经济添点柴火,并不是什么职业联赛。这话听着扎心,其实一点没错。有网友调侃:“我们这帮‘业余大神’,能不能踢进中超?想都不用想!”确实啊,人家中超球员,每天训练有专门体能教练盯着心率表,营养师还掐着秒表给安排鸡胸肉和蔬菜比例;再看看村里的球员,有时候鞋子磨坏了自己缝补一下,下班挤出时间练俩小时,就图个乐呵。这差距,还真不是靠喊口号能抹平。
不过你要是只把这些比赛当成带动经济的小打小闹,那也未免太片面。我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说的是某个村里的小学,现在每周都有足球课,以前孩子们放学后围墙根玩弹珠,现在全跑泥地上追皮球去了。有位爸爸刚踢完比赛,一边喘气一边给娃系鞋带,还鼓励他:“爸水平一般,你喜欢的话以后请教练教你。”这一幕我看得挺感慨——原来足球慢慢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不光是电视上的高光时刻,更是在咱们身边落地生根。
再回头看中超,它当然代表中国最高水平,需要讲究战术、拼成绩,每一步都精雕细琢,不允许随性发挥。但塔尖总归离不开塔基支撑,没有像村超这样广泛参与、烟火气十足的群众基础,中超再厉害也难长久。以前老有人问,中国青训为啥搞不好?除了缺好教练,更缺愿意下场玩的孩子。如果没有那些在泥巴里摔倒又爬起来的小朋友,将来哪来的职业新星?
所以范志毅提醒大家不要神化业余赛事,是怕咱们本末倒置,把娱乐和专业混为一谈。但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种草根活力,中国足球也只能关起门来自娱自乐。正如网友评论,“野球局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中规中矩固然重要,可少了那股疯劲儿,看台迟早坐不满。”其实无论是高楼上的联赛还是胡同口的野战局,各有各的位置,也都有自己的意义。
现在问题来了,你觉得未来中国足球该怎么走?是继续加码职业化建设,还是多留点空间给这些草根赛事,让更多普通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我是真心期待听到不同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