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开国元帅朱德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在全国各地视察。这一年,朱德的足迹遍及华东、华北、西北、新疆以及中南地区。到1959年元宵节刚过去一周,朱德到了湖南,百忙之中抽空到了一趟韶山,参访了毛泽东故居。
韶山境内崇山峻岭,历来风气闭塞,交通不便。解放前,人们去湘潭城里要赶一整天路才能赶到,脚底常磨出血泡。直到1950年,毛岸英回家乡探亲时,从湘潭到韶山,还有一段四五十华里狭窄而泥泞的小路,不能通车只能骑马。
与此同时,人们把韶山当做革命圣地,从四面八方涌向韶山。然而,由于交通极不方便,坎坎坷坷的山间小道上,常常会拥挤不堪。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决定报经湖南省委批准,从湘潭修一条通往韶山的马路,同时决定在韶山冲建一座房子,接待客人。
毛主席从《人民日报》上得知了湖南家乡要为自己修路、建房的消息,当即给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及省政府主席王首道写信,饬令地方政府立即停止此事。于是,建房修路的事就被搁置了下来。直到1951年冬,为适应越来越多的群众去参观的迫切需要,当地政府才组织群众修筑了一条通往韶山的简易公路。
73岁的朱老总,就是沿着这条简易公路到的韶山。一到韶山,朱老总就问工作人员,董老(董必武)、聂帅(聂荣臻)来过没有?因为他们曾经互相约定前来参观韶山。当得知尚未来时,他笑着说:“我走到他们前头。”
此时的湖南乍暖还寒,这天一大早,朱德和康克清抵达韶山,朱老总穿着一件黑呢长大衣,康克清围着一条驼色的长围巾。两人没有在招待所休息,而是相扶相依来到毛泽东故居门前。
望着故居的土墙瓦房,朱德夫妇对视一眼笑了起来。原来临行前,康克清猜想毛泽东老家的房子一定和自己江西万安老家的茅草房一样。朱德一口咬定不会,说主席读了那么多的书,家境不错,是舍家闹革命,哪里会是茅草房?果然还是朱老总“料事如神”。
走进毛泽东故居,朱老总仔细观察着故居里的一件件文物,认真地听着讲解员的生动介绍。当他们进到主席的卧室时,康克清仔细地看了看那雕着花鸟的床架,冲讲解员点点头,又走到朱德跟前,发现朱德紧紧盯着房里的毛主席与他母亲的那张合影。那是当年毛主席将母亲接到长沙去看病,叫着两个弟弟跟母亲拍了生平唯一的一张合影。
康克清感叹地说:“毛主席长得好像他母亲。”朱德深沉地说:“也好爱他的母亲。我从井冈山起和主席共事31年,主席一谈起自己的母亲,就有不少感叹。记得刚上井冈山那年冬天,天气冷得出奇。红军都没有棉袄穿,每天晚上他都披着一床毯子在灯下写文章。袁文才也很受感动,就送了一件棉袄给他御寒。他连夜叫贺子珍把棉袄送给了我,说我年纪大,更需要他。可我身体好,从不生病,就叫伍若兰给送了回去。
过了几天,我到他那里议事,见棉袄不见了,一问,他笑着说,昨天出门,看到一个老婆婆穿着单衣冻得发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要活着也有这么大的年纪了,就送给了她。那时候一件棉袄,可是一个人生的希望啊。”
康克清懂得朱老总也是深爱自己母亲的人,只是年轻的时候便为革命奔波,多少年也无法回去看一眼自己的母亲。抗战时期,劳累一生的朱妈妈去世,噩耗传至延安,朱老总只是默默流泪,一遍又一遍地对妻子康克清说:“这一生中如果我有什么遗憾的话,最大的遗憾,就是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未能在她老人家身边。”
朱老总从一件棉袄,了解到毛主席对天下百姓的善良朴实,对千千万万弱者博大的同情心。“朱毛红军”叫了那么多年,又有多少人知道,朱老总对毛主席的认识,离不开一件棉袄呢?康克清对着朱老总莞尔一笑,表示她对朱老总和毛主席风雨同舟战友情谊的深切理解。
在故居,朱德听了工作人员对毛主席少年生活情况的介绍后,非常感慨,说:“毛主席是个了不起的人,从小就有志向,了不起啊!”
朱德夫妇上前又看了一眼毛泽东母亲的照片,才从后门转到晒谷坪。晒谷坪是一块不大的平地,坪边种有小松树,朱德近前抚摸了松枝,说:“这里的绿化很好!你们要再接再厉,保护好这里的森林。”
从晒谷坪下来,沿着故居旁的小路,只见农舍一家挨着一家。韶山的同志告诉朱德,毛泽东故居老名叫上屋场,上屋场对面是谢家屋场。“谢家屋场是姓谢的人家吗?”朱德问道。“不是,也姓毛。”说话间,朱德一行人来到谢家屋场门口,一位纳鞋底的妇女慌忙放下手中的鞋底,跑了出来,激动地直喊:“朱总司令,朱总司令!”
朱德停住脚笑着问:“家里过得好吗?”那妇女一个劲儿地点头。朱德和康克清走进她的家。康克清抚摸了一下贴靠在她身旁的孩子的头,慈祥地问:“伢子,几岁了?叫什么名字?”那孩子含着手指,胆怯地望着母亲。“快3岁了,叫毛命军。”
这个纳鞋底的妇女叫汤瑞仁,在1959年6月毛主席回家乡时,曾留下一张“领袖与乡亲”的经典照片,其中有一个抱孩子的妇女,就是汤瑞仁跟她的儿子毛命军。当时,毛主席还夸赞小孩的名字取得好,是当革命军人的料。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斗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农妇,却秉承着“我是毛主席的邻居,不能给他丢人”的信念,成为全村第一个万元户,成为坐拥300余家加盟店的毛家饭店创始人。这是后话。
康克清牵着毛命军的手,对汤瑞仁说:“走,我们到主席那边照张相去。”汤瑞仁又兴奋又激动地跟着朱老总和康大姐来到故居前坪,这时,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挤满了一坪。朱德看到草坪里有几个农家孩子玩得正欢,他非常喜爱这些孩子,就邀请他们一起照相。一个小孩玩得满手是泥,朱德抱着他,一边细心地帮他擦拭,一边说道: “小鬼,照相要干净,鼻涕、泥巴可不能照进去。”擦完,朱德把弄脏了的手帕放到大衣口袋里,然后才示意摄影师拍照。
摄影师按下快门,朱德和康克清一人搂着一个小孩和大家拍下了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一直挂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汤瑞仁跟她的儿子毛命军真是幸运,能够跟毛主席、朱老总都留下一张珍贵照片。
照完相后,朱德、康大姐还邀请韶山的女同志一起去吃饭。当时大家比较腼腆,都不敢和朱德坐一桌。朱德对身边的康克清说:“你到女同志那桌去好不好?”并幽默地说:“妇女半边天。半边天坐满一桌嘛!”
朱老总这么平易近人,女同志们也无拘无束了,有人开玩笑:“朱老总啊,你男女分得这么清楚,思想是不是有点封建啊。”朱老总听了,马上说:“毛主席说了,妇女半边天嘛,毛主席尊重女同志,我这也是尊重女同志嘛。”
韶山招待所为朱老总准备了一道菜叫“五元整鸡”,当时招待所只有一个小锅灶,条件十分简陋。因此,这只鸡蒸得不够烂,怎么也撕不开,服务员见了,很是窘迫。朱德笑了笑,忙站起来解围:“大家都动手,用手扯嘛!”一句话,打消了大家的顾虑,一齐下手把鸡撕烂了,一会儿就都下了肚。朱德高兴地说:“好得很哦,这叫化整为零。”
席间除了这道鸡肉外,还有韶山的特色菜红烧肉,可当喷香喷香的肉端上来时,平时很难吃到这样美味的乡亲们反而不好意思了。这时,朱老总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确切地说,是转述了一个从毛主席那儿听来的故事。
毛主席年轻时在湘军当过几天兵,当时军队里平时最好的菜就是豆腐,有个老兵、总是抢着吃一大碗,别人说他,他总是笑着说,豆腐就是我的命。一次军队打牙祭吃肉,他不要豆腐了,专抢了一大碗肉,别人说他,豆腐是你的命,你怎么抢起肉来了?他笑着说:“我是看见肉就不要命了!”
后来到1945年七大期间,中央请客,其中一个菜就是红烧肉。那个年月这可是一个好东西,大家也像这样客气。于是,毛主席给大家讲了这个老兵的故事,号召七大代表要向那个老兵学习,不要客气。
大家听了朱老总幽默的讲述后,也都毫无顾忌了,“上!上!”七箸八筷一家亲,这真是一餐最难忘的美味佳肴呀。朱德的谦虚、持重举世闻名,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韶山的同志怎么也不会想到,朱老总竟如此的幽默、风趣。
饭后,服务员送来一篮蜜桔。朱德接过一个,笑着对服务员说:“个儿这么大啊,我可吃不完,是不是你吃一半,我吃一半呢?”服务员说:“首长吃吧,这可是韶山的蜜桔呢!”朱德听说是毛主席家乡的特产,便饶有兴致地吃了起来。
稍事休息后,朱老总一行人启程离开韶山,前往株洲视察。途中正好与前来参观的董必武、聂荣臻相遇。朱德十分高兴地对他们说:“我从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来呢!”董老说:“我们是迎着太阳走哟!”
朱老总和董老都比主席年长,但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他们发自内心地拥护毛主席,在党内他们又是真正的革命同志。他们对红太阳的赞颂,不是“个人崇拜”,而是对党、军队、国家和人民的领袖的真诚真心的拥戴。
朱老总和毛主席的革命情谊,是连续的,不间断的。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与湘南农军,由湘南转移到井冈山和毛泽东的队伍会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开创了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一直到1976年去世,他们的革命实践证明“朱毛不分家”,名副其实!
在湖南考察一圈后,朱老总又马不停蹄率团出访波兰、匈牙利,回来后参加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当选为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在这一年里,朱老总到广东、湖南、上海、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甘肃等省、市视察。年过七旬的朱老总,仍在为了中国老百姓的生计,四处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