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岗浮沉录

 新闻动态    |      2025-08-05 11:15

1

高岗崛起与两人去世有关。

早年,红军主力在南方展开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而高岗则随刘志丹与谢子长在陕北秘密进行军事活动。然而,实事求是地讲,相较于南方的红军,陕北的红军活动规模较小,更像是一些零散的战斗。

1933年11月,中央苏区正式拉开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序幕。与此同时,陕北地区成功重建了红26军,该军仅辖一个师,师长为王泰吉,政委由高岗担任,全军总兵力达到500人。翌年1月,红27军宣告成立,同样仅设一个师,全军总兵力增至700人,装备枪支300支。

对于红军的根据地而言,陕北地区无论如何都无法称之为兵强马壮。

直至与徐海东的红25军实现会师,并组建红15军团,陕北地区才拥有了实力雄厚的红军队伍。老一辈革命家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及,若无徐海东所部,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存续与否,实难预料。

然而,世事变幻莫测,既非当初兵强马壮的陕北根据地,待中央到来后,便成为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终点,亦成为了解放全中国的起点。

这就是机遇。

中央红军抵陕北,为外来部队。众多项目需经陕北干部之手方能顺利推进,因此,寻觅一位能够代表陕北干部的杰出人物,充当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桥梁,显得尤为必要。

纵然红15军团在编制上属于陕北部队之一,然而军团长徐海东与政委程子华均来自南方,他们难以充分代表陕北地区。而地位仅次于高岗的谢子长则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与之地位相当的王泰吉亦早逝。阎红彦因受批评,被派遣至上海及苏联工作,由此脱离陕北已有时日。

仅剩刘志丹与高岗。

在1936年4月刘志丹东征山西之际英勇捐躯,此时,在陕北干部中,资历丰富且地位显赫者,唯有曾担任红15军团政治部主任的高岗。

就这样,高岗代表陕北根据地。

因此,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不仅为陕北根据地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也成为了高岗个人崭露头角的大好时机。这番机遇,正是刘志丹烈士为之献身所留下的宝贵遗产。

自此,高岗的官职与地位迅速攀升,他由革命初期的一名边缘干部,逐步攀升至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八路军骑兵司令以及陕甘宁边区书记等要职。最终,更上一层楼,担任了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一职,与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华中局书记刘少奇齐名。

莫文骅不解高岗崛起。

教员如此阐释:“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工作时,与高岗保持良好的关系至关重要。你们需明了,若中央的政策未经高岗同意,即便在边区亦难以贯彻执行。”

莫文骅愤然反驳:“这分明是试图对中央施压。”面对此言,教员并未多作解释,只是简单地询问:“你今年多少岁了?”莫文骅答道:“我今年30岁。”教员随即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还年轻,慢慢来。

教员的意思是,山头作为客观存在之物,若强行将其削平,反而会促使山头间的独立与紧密联合。唯有认可山头之间的包容性,方能在渐进过程中逐步削弱山头的存在。

此理,热血沸腾的青年难明,唯有历经世态炎凉的中年方能领悟。

尽管教员的“山头观”为高岗带来了不少利益,然而客观而言,高岗除却资历之外,亦凭借个人才华获得了这份红利。

教员雄才大略,不会用草包。

自1941年担任西北局书记以来,高岗始终辅佐教员处理党务和政务,同时亲自领导了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努力,边区得以顺利度过经济难关,高岗的贡献实属卓著。

1945年,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我党迅速作出决策,意图迅速掌控东北地区。在此背景下,高岗同志积极请命,自愿前往东北地区开展工作。

翌年六月,东北局对人事配置与职责划分进行了调整,林彪由此晋升为东北局书记。然而,鉴于其性格与专业领域的局限,林彪主要专注于指挥作战事宜,其他领域则不予涉猎。至于后勤保障及地方建设等事务,则交由东北局副书记高岗全权负责。

他们二人的职责划分清晰,林彪负责调配军火,高岗便负责筹措弹药;林彪若需粮食与兵员,高岗便迅速提供所需。

要啥给啥,配合极佳。

在辽沈战役激战之际,高岗慷慨解囊,向林彪将军提供了8000万斤粮食、8000桶油料以及160万民工支援,有力地保障了战役的后勤补给。

战事落定,百万雄师整装待发,林彪深情地对高岗说道:“老高,若无你助力,我难以赢得这场胜利。”

自西北至东北,高岗始终专注于后勤建设的工作,这一角色直至抗美援朝时期依然未曾改变。

抗美援朝爆发,教员发布军令:

中国人民志愿军将东北行政区确立为总后方基地,所有相关后方工作与物资供应,以及支援朝鲜同志的各项事务,均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同志亲自调度、指挥,并确保其顺利进行。

因此,晋升为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高岗,担起了抗美援朝后勤保障工作的首要责任。

在短暂的时光里,他迅速执掌东北各部,成功开辟了三条运输通道,源源不断地将兵员、粮食、弹药等物资输送至朝鲜。至于后期苏联提供的援助物资,亦需经高岗之手进行转运。

彭德怀曾言,志愿军之所以能在前线屡获战果,实乃得益于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高大麻子,另一位则是洪大麻子。若非他们二人的英勇贡献,志愿军恐怕难以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

高岗,人称高大麻子,承担着后方物资输送的重任;洪学智,亦名洪大麻子,作为志愿军的副司令,主要负责前线的后勤事务。

此刻的高岗,才智过人,勇猛非凡,深得教员的青睐,是众将帅信赖的坚强战友。

恰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关键时期,任弼时不幸与世长辞。

关于任弼时的传奇故事,我们先前已有所述及,此处便不再赘述,仅简言之,任弼时,深得教员信任,堪称其得力的左膀右臂,在五人小组中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平衡角色。

任弼时的离世,对国家与教员而言,无疑是一大沉痛的损失。

当岗位空缺,自需贤者补位,教员亦需寻觅能担重任、堪为辅佐的得力干将,高岗因此步入教员的视野。加之国家初创,各行政区的封疆大吏权力过重,亟待适当削弱其势力。

在这种背景下,便演绎出了“五马进京,一马当先”的精彩场景。

五马齐驱进京,旨在削弱藩镇势力,其中高岗一马当先,充当了替补任弼时的角色。

2

1952年岁末,高岗踏入京城,荣任与政务院同级别地位的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一职,从而正式确立了这一格局。刘主党务,周掌政务,高管经济,形成稳固的三位一体结构。

管经济,正合其长。

谈及与教员的关系,高比旁人显得更为亲近。

昔日,他们办公的地点位于中南海的一号楼内。教员的办公室设于底层,而刘周朱的办公室则位于二楼。高某加入后,亦被分配至一楼办公室,与教员之室恰成斜角相对。

教员若有事务,只需稍作示意,便能迅速得到响应。至于重要文件,他亲自撰写批语,并指派专人送达至高办公室,以便征询其宝贵意见。

而且,那个时期设有“中央小会”,领导人齐聚一堂,商讨重要事务。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 whenever 有空便会加入,而朱德总司令年事已高,有时会议尚未结束便先行离开。至于高岗,他却每次都坚持全程参与,始终不离座位。

会议终了,众人纷纷散去,而教员却独留高某,与之进行深入的交谈,直至夜幕低垂。翌日破晓,教员返回住所安歇,而高某则照常返回工作岗位。

朱老总见状心中不忍,忧虑他难以承受,于是趁着登门拜访的时机,一边品茗一边关切地询问:

“小高,你的忍耐力真是惊人。我每次会议都是忙到白天结束,已经感到疲惫不堪了,而你还得在散会后被老毛留下来谈话,你真的能承受得住吗?”

他大口灌了一杯酒,言辞坚定地说:“我没什么可担心的,我还年轻力壮,身体倍儿棒,请您尽管放心。”

朱老总略显担忧地说:“小高,我和老毛同甘共苦,共事已久。他的学识渊博,对古籍有着深厚的理解。”

他似乎并未完全理解,只是静静地举杯饮酒,不发一言。

观此对话,感慨良多。

显而易见,高进京始终身处前列,文件上的署名顺序由最初的“毛刘周朱高”逐渐演变为“毛高”。然而,高进京本人认为这样的排序并不得体,于是他多次提出更改要求,最终才得以恢复至原有的顺序。

无论如何,众所周知,教员对高极为看重,他亦不时对高进行悉心指导,期许他能够成为杰出人才。

这“成大器”即前述内容。接替任位,制衡另两足。

正因为如此,教员在一次私密交谈中,亲自指示高查阅东北的敌伪档案,以寻觅1929年刘在奉天被捕的相关记录。

若是坚守节操,那便无可厚非;然而若显露出动摇之意,这份记录便即刻化为可随时挥舞的利剑。

能如此亲近教员的人不多。

3

当然,若有人认为高制衡之所以寻求赋予自身另外两足, solely 出于对个人权力的追求,那么这样的看法显然是过于片面的。

分歧在路线和组织上。

1949年,高瞻远瞩地召集东北地区的干部们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并在会上发表了以下独到见解:

务必努力帮助农民实现财富增值,确保绝大多数农民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同时引导农民从个体经营向集体化方向迈进,系统地构建供销合作社,确保农民免受中间商的盘剥。

他持有的是反对农民自由竞争的立场,同时坚定地主张无产阶级政权在领导地位上的核心作用。

“当前,变工互助组能否演变成为集体农庄,在我看来,这一目标难以实现。从个体生产过渡到集体农庄,代表了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缺乏机械化工业支持的集体农庄难以稳固,只有在未来条件成熟,引入机器工具之后,才有望顺利推进集体农庄的建立。”

他主张先经历一段时间的自由竞争,待时机成熟后再着手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高与刘意见不合,无奈之下,只得将回复提交给教员。教员览过刘之言论,“不满之情溢于言表”,遂毫不犹豫地明确站在了高的一方。

1951年,争论再起。

山西省委呈递了《提升老区互助组织水平》的专项报告,其中明确提出:

“通过逐步强化公共积累与按劳分配这两种进步元素,互助组织将得以向前迈进,从而推动老区互助事业的发展。针对私有基础,我们不应着眼于巩固,而应逐步动摇、削弱,直至最终予以否定。

报告上交华北局,刘批示。

逐步侵蚀、削弱乃至彻底摒弃私有产权,这种观点属于错误、危险且不切实际的农业社会主义理念。这份源自山西的文件,堪称此类思想的生动体现,现特此印发,供各位负责同志审阅。

在这场辩论中,高先生坚定地站在了支持山西的一方,而教员亦全力赞同高的立场。薄先生则对山西的观点持反对意见,刘先生亦力挺薄的观点。

显而易见,自立国之初,关于未来道路的抉择便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东北与华北、高层与地方,各方均持有己见,展现出鲜明的立场与态度。

此乃与刘之间的争执,而与周之间的争议则集中在新税制改革的议题之上。

1952年12月,政务院正式发布了新的税收制度,明确指出无论是公营还是私营企业,均应平等承担纳税义务。这一政策本身旨在体现公平性,然而实际执行的结果却显现出公营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税负,而私营企业则相对较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则有所不利。

然而,在新税制正式出台之前,政务院并未向上级中央作出汇报,这让教员感到颇为恼火。

在未向中央报告的情况下先行调整税制,却与资本家进行了协商,此举过分看重资本家,较之中央更显重视,此乃典型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此外,我们正处于一个过渡时期,究竟是向社会主义迈进,抑或转向资本主义,这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与两位同事的争执,教员便把握住五马进京之机,对人事及组织架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政务院下辖的八个部门均并入国家计划委员会,而高某则专责经济领域。

政法工作由董、彭、罗主管。

陈、薄、邓子恢负责财经工作。

文教由宣传部长主管。

外交由周负责。

组织部由饶负责。

在此次布局中,周总理实际上丧失了政务院最终决策的权力,刘的用人之权受到限制,而高则成立了所谓的经济内阁。加之众所周知,教员对高的宠信有加,高实际上已跃升至第四把交椅。

如此延续下去,教员的目标几乎得以实现。一方面,形成了三足鼎立、相互制衡的局面;另一方面,在路线与组织上,拥有了得力助手,无论大小事务,皆可得到有力支持。

谈及换人一事,实则并非轻而易举之举。我们须先正视山头现象,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化解之,这一切均需耗费时日。当前,我们的当务之急是齐心协力,共同展望未来。

然而,高却误读了教员的意图,以为教员是真的要更换人手,因而心生骄纵。

4

高先生性格豁达,言谈举止不拘小节,若用委婉之词来形容,便是随性自然;然而,若以严厉之词评之,则显得略显粗犷,文采不足。

每逢会议召开,数十人齐聚会议室,或查阅资料,或发表言论。而他,却卷起裤腿,细细搓去腿上多余毛发,随后将搓下的腿毛拧成一股,点燃火柴,此举使得整个会议室弥漫着烧焦腿毛的气味。

他不在意别人捂鼻不满。

性格粗鲁,难成周密之事。

自晋升为第四号人物以来,高深谙教员的真意,其野心亦因误判而勃发,遂开始全力以赴地对抗刘氏。

恰逢其时,安子文那时提出了一份包含八大政治局委员名单的文件,其中薄姓委员的名字赫然在列,而林姓委员则未见身影。

教员接手此事后,怒不可遏,于会议之上对安进行严厉批评,斥责其身为副部长,竟敢擅自编制如此庞大的名单。他明确表示,此事需立即终止,绝不允许对外有任何泄露。

安显然无权自行编制名单,他不过是借助他人的名单试探风向。

后来,教员对这份名单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叮嘱高仅需审阅无误,切勿泄露于外。高亦承诺照办。然而,细观名单之际,高心中却涌起了一丝机遇之感:

“为何在名单中未见林同志的名字,他既是苏区干部,亦为军队干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高随即提出了关于“白区党”与“红区党”的观点,指出教员代表红区,刘则代表白区。他指出,江山乃红区人民所创立,而如今政权却落入了白区人士之手,亟需进行根本性的改组。此外,他广泛传播的名单事宜,实则暗示了白区势力意图对红区进行渗透,因此我们红区的人民必须紧密团结起来。

此言一出,高非但不再是个体,更成为苏区战士的象征,赢得了彭林等众多将领的热烈拥护。

在53年的六月至八月间,中央召开了财经会议。在此期间,高某人率先对薄某进行批判,意图以此为契机,推翻刘某的领导地位。同时,他带领十几位同志,声势浩大地前往西山探望林某。

显而易见,在你们的名单中并未提及林的名字,然而,林与我们是同行的伙伴。

战吗?

战啊。

受高层的指示,加之与刘存有个人嫌隙,饶某便开始在组织部着手调查那份私自拟定的名单。他自然而然地通过安某追踪到了刘的幕后身影,随后在9月份的组织会议上,饶某对安某进行了批判,并对刘进行了指责。

所谓的高和饶有联盟,实则并无实质,二人先前鲜有瓜葛,而今同至京城,亦难有深厚交情。他们之所以同步采取行动,无非是因共同的目标而已。

“这‘有薄无林’究竟是怎么回事?”

导师露出几分惊讶:“此事你如何得知?我需对此事进行一番调查。”

他怒气冲冲地质问高:“究竟是谁走漏了风声,难道是饶吗?”这原本是让他承认错误的机会,然而高却避开了这个问题,轻描淡写地回应:“饶不至于吧?”

教员发现不妙。

起初,意图不过是为了平衡,却未曾想,高与饶的行动已偏离初衷如此之远,大有要将庐山夷为平地,甚至让地球停止转动的态势。若任其继续这般行事,不仅无法实现团结以共事,反而可能引发红白两派、军政双方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严重分歧。

1953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硝烟散去、我国经济建设起步之际,此时最亟需的是全国上下的团结一心。最应避免的便是分裂,一旦分裂现象出现,它将给国家带来无法挽回的创伤。

导师决意整理混乱的局面,然而,他仍愿赋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他召集刘、陈、高三人召开了一次会议,要求他们进行自我批评。刘和陈均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而高却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并未展现出积极参与团结的意愿。

教员深感失望,于12月24日发表了“一个司令部吹拂着和煦的春风,而另一个司令部则吹送着阴郁的寒风”的言论。

或许正是从这番言论起,高判断出了时局的转向,意识到自己已陷入败局,心中不免泛起一丝沮丧。

教员给了他机会。

1954年二月,在七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高君得知教员有意前往杭州与他商谈,然而教员却表示无需前来杭州,建议高君与刘、周、邓三人进行交流,以便了解他们的想法,探讨是否有挽回的余地。

三人曾多次与高进行深入交流,然而高始终坚称自己并无过错,因此讨论并未得出任何实质性结果。据高夫人透露,在与他人谈话之前,高在其裤裆内藏匿了二十余颗安眠药。

这是准备被捕后自杀。

身为数十年风雨兼程的老革命,稍遇波折便萌生退意,抗挫能力似乎有所减弱。

由于他态度傲慢,局势至此已无悬念。他在选择道路时触怒了刘,在职位上又得罪了周,且拒不认错,试图修复关系,以至于即便是教员想要保他,也无力回天。

若执意坚守高位,势必将与另外两位伙伴产生分歧,所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欲与二者携手同心,便不得不放弃对高位的执着。

选法简单。

于是,那风光旖旎的高地,便成了众矢之的,备受指责,饶也不幸被卷入了这场批判的风波之中。

观察当前形势,高依然存在着扭转局面的可能性,然而这需要先确保自身的生存,且需等待长达12年的时间。实际上,教员亦是抱持这样的看法,若能赋予他一次重来的机会。

1954年二月,高和饶遭受批判之后,教员计划指派高返回陕西担任地委书记一职,后续事宜则留待日后商议。然而,在他尚未派员进行洽谈之际,却突然传来了高自杀未遂的消息。

得知此事后,教员面露嫌恶之色,心中不禁感叹自己看人失准,遂对秘书吩咐道:“关于那位高调前往西北之事,今后不必再提,随他自便吧。”

自那以后,翻身的机会已遥不可及。半年时光匆匆流逝,他最终选择了吞食安眠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终究是自己亲手将自己推向了绝境。

生死无常,此案亦如沉寂之灯,再无翻案的可能,成为坚如磐石的铁案。由此,饶亦被囚禁二十载,徒然虚度了时光。

1955年四月,关于高岗与饶漱石的处置决定一经公布,林彪便填补了这一空缺,顺利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并在三年后晋升为副主席之位。

历史进入新阶段。

想到两句老话: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一失足,千古恨;回首,百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