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犯人写信给邓小平,请求帮助,邓小平指示给予照顾

 新闻动态    |      2025-07-29 21:05

1974年,有个名叫牟宜之的人,在齐齐哈尔的劳改营里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恢复自己的名誉。

邓小平看完信后,直接批了句“务必给予照顾”。这事看似简单,但背后却有着一段波折起伏的故事。

牟宜之,1909年3月12日生在山东日照奎山乡牟家小庄。这个地方听起来有点偏僻,但他们的家可是书香门第。祖上据说是一些明末东林党的后代,家里几代人读书种地,日子虽然清贫,但充满了文化气息。

他的父亲是一名乡村学校的老师,从小就教他读《四书》《五经》,还经常给他讲国家的大小事情。牟宜之从小就非常聪明,思维敏捷,特别热爱自己的国家。

他有个姨夫叫丁惟汾,是国民党的大佬,也是辛亥革命的老前辈。这人对他影响特别大,经常跟他聊民族复兴的事儿,弄得牟宜之小小年纪就满脑子救国救民的想法。

1925年,他16岁,在济南的一所学校读书,那时五四运动的影响还在。他无法忍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于是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学生们上街游行,散发传单,搞得轰轰烈烈。

1932年,23岁的牟宜之已经成为一位充满激情的青年。他在家乡日照组织了一场反抗活动,目的是打倒当地的反动统治。

为了凑钱买枪,他把家里所有的三十亩地都卖了,真是下了血本。可惜起义失败了,他只能逃跑,先去了上海躲一躲。

赴日求学与情感取舍

暴动失败后,牟宜之并没有放弃。他想出去学点真本领,于是在1932年去了日本留学。他先是在秋田的采矿学校学习,后来转到了东京的中央大学。

在日本的时候,他还陷入了一段情感困扰。但那时中日之间的气氛已经非常紧张,战争似乎随时都会爆发。牟宜之明白,这段感情不可能再继续下去。

他不想让个人的事情影响到抗日的大事,最终狠下心和枝子断了联系。1935年,他学成归来,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了革命中。

回到祖国,投身到抗日的战斗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他认为光写文章不够有力,于是辞去了工作,前往鲁西地区参与实际抗敌行动。他先去了武汉,找到了八路军的办事处,希望能去延安。

组织上认为他有国民党的背景,但又能干成事,就让他去了乐陵当县长。表面上他是国民政府的官员,实际上是在为共产党工作。

在乐陵,他行事非常果断。有一个日本商人从事贩毒活动,严重危害了当地民众。他毫不犹豫,立即下令执行死刑,这让那个日本人感到十分震惊。

1938年,八路军115师343旅的政治委员萧华带领队伍来到乐陵,与牟宜之一见投缘。他把自己积攒的钱全部拿出来,为部队购买粮食和衣物,后来在萧华的推荐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现在他终于直接参与了抗日斗争。然而,他强硬的做事风格也带来了麻烦,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对他很不满,想要把他抓起来。

乐陵的乡亲们对这件事很不满,有好几千人围住了沈鸿烈的车表示抗议,最后大家坚持让他离开了。这件事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

抗日战争中的多面英雄形象

1939年,牟宜之被调到重庆,成了周恩来手下的统战工作人员。他在国民党高层中穿梭,把情报传递给共产党,既谨慎又大胆。

那年秋天,他和邓颖超一同前往延安,向毛泽东汇报了山东和重庆的最新情况。他讲述得十分清楚,毛主席听后频频点头,显然对他赞赏有加。

之后,他被派到冀鲁边区当鲁北行政委员会主任,开辟抗日根据地。1940年,他又当了八路军115师挺进纵队的秘书长,跟着部队在鲁西打游击。

1941年,他在山东沂蒙地区担任行政专员,带领一支小部队与日军正面交锋。有一次,他们被日军围困在山谷中,他冷静应对,甚至用日语嘲讽敌人,鼓舞士气,最终成功突围。

抗战胜利之后,牟宜之没有闲下来,而是去了辽东军区担任敌军工作部主任,主要任务是教育那些被俘的国民党军官。他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成功地让不少军官转投解放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派到济南担任建设局局长,工作非常积极。他负责修路、建桥、治理水患,让济南城变得越来越漂亮。

好景不长,到了1957年,由于他过去与国民党有牵连,被错划为“右派”。这一来,他就被送到齐齐哈尔去做劳改,一去就是17年。

他曾是一位局长,如今成了劳改犯,生活变得十分艰难。东北的冬天冷得厉害,他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手上长满了冻疮,走路都很吃力。但他心中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希望能翻案。

1974年的那封求援信

到了1974年,牟宜之已经66岁,已经在劳改营待了17年。他的身体不行了,但脑子还很清醒。

他回想起抗日战争时期与邓小平并肩作战的日子,觉得这位老战友能帮上忙。于是,他在营地里找了些旧纸片,借了一支旧毛笔,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

信中,他没有诉苦或抱怨劳累,只是诚实地讲述了自己参与革命的历程。从日照起义到乐陵的抗日斗争,再到策反敌军和建设济南,每一件事他都写得明明白白。

他对邓小平表示,自己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从未做过对不起党的事情,如今却被冤枉至此,只希望能讨回公道。写完信后,他托一个即将获释的人帮忙带出监狱,寄往北京。

那时邓小平刚恢复点权力,每天忙得团团转。有一天早上,他在办公室里翻文件,看到这封信。

他没多想,拿起笔在信上写了一句“务必照顾在革命中有功的牟宜之”,随后立刻吩咐人去处理。

邓小平的批示起了大作用。1975年,牟宜之拿到了国务院和建设委员会的推荐信,终于能回济南了。

他乘火车抵达济南站,望着眼前的都市,心中涌起复杂情感。昔日亲手铺设的道路依旧在,只是自己已年迈,难以再健步如飞。

回到济南后,他原本打算平静地度过晚年,但身体状况却非常糟糕。那段长达17年的劳改生活几乎耗尽了他的体力,现在走路都得靠拐杖,腿脚不太灵便了。

不久之后,由于长期劳累加上心里难受,他患上了脑血栓。1975年4月29日,他在济南离世,享年66岁。他走得很平静,没能见证自己名誉恢复的那一天。

1979年,中央组织部为牟宜之恢复了名誉,正式承认他为革命做出了贡献。虽然这个消息来得有些迟,但总算给了他的家人一些安慰,也让人们重新记起了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