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昔日友人叶利钦:归还广袤土地,却遭俄罗斯民众指责

 产品展示    |      2025-10-10 09:39

一提到叶利钦,我们中国人脑海里多半会浮现出一个豪放、稍微有点大意的形象,一个搞定百年领土争端的“老朋友”。可是要是你在莫斯科的街头随便拦住个大叔问问,结果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在很多俄罗斯人看来,他几乎成了带坏国家的“罪人”。

同一个叶利钦,咋就会在中俄两边的评价差那么多呢?在咱们中国的印象里,他可是个勇敢搞定百年领土纷争的“老朋友”,挺有担当的。而在莫斯科的大街上,如果你随便问个大叔,可能会发现他们眼里的叶利钦早就变成了个“惹祸的家伙”,几乎被认为是让国家出麻烦的“罪人”。

一位“老朋友”的务实与远见

咱们先说说叶利钦对中国的好处吧。这份情谊,可不是喝喝伏特加、摆摆兄弟架子那么点儿事儿,而是真真切切体现在地图上,还体现在咱们的国防力量上。

叶利钦刚上台时,接手的真是个乱摊子。苏联轰然解体,俄罗斯联邦匆忙成立,经济一塌糊涂,国际地位跌到谷底。他环视四方,西边是步步紧逼的北约,南边是蠢蠢欲动的分裂势力,只有东边,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能做他的伙伴。

叶利钦特别讲实际,他心里明白,那虚无缥缈的帝国光环根本换不来饭碗。于是,头一回大动作,就是把那悬着几十年的中俄边界问题给搅定了。

从19世纪沙俄靠一堆不平等条约吞噬咱们好几百万平方公里地盘开始,这条绵延的边界线就成了两国关系上的一根刺。苏联年代虽说谈过不少次,可那结果老是没着落。叶利钦上来以后,一下子就大手笔,直接决定落实了1991年5月中苏签的《中苏国界东段协定》。

这一下子,差不多30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盘,直接划清了界限。这地有多宽敞?差不多能装下个法国那么大。这对咱来说,那叫一个重要啊。边境稳稳当当,东北那边的老百姓好歹能踏实干活,商贸运输的卡车也能一路通畅无阻。

接着到了1994年,叶利钦又跑来咱们这儿,双方签了个《中俄国界西段协定》。这回,咱们在新疆塔城那块地又拿回了差不多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虽说面积没东段大,但那地方牧场多,矿产丰富,地理位置可不得了,特别有战略价值。

叶利钦在任期间,签了三次重要的边界协议,总共把大约38.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归还或划归明确,解决了差不多98%的边界争议。就连那有点历史遗留问题的黑瞎子岛,他也为之后解决打下了基础,直到2004年,咱们终于拿回了半个岛的主权。

在这背后,许多勘界人员在冰天雪地里测量山脊,在戈壁沙尘中扛着仪器,辛苦不已。叶利钦的果断决策,才让这一切变成现实。

除了把土地还回去,叶利钦对咱们中国的另一大帮忙,就是在军事技术这块挺大方。

90年代初头,我们空军正好处在转型阶段,特别急需先进的第三代战机。那个时候,苏联的苏-27可是全球顶尖的战机之一。叶利钦在国内外重重压力下,硬是同意把苏-27卖给咱们。1992年合同签成,那可是一笔10亿美元的大买卖,对于那时手头紧巴巴的俄罗斯来说,这钱可不小;对我们而言,却是国防现代化的一场及时甘霖。

首批苏-27战机一到中国,就立马让咱们空军的战斗力升级了一个档次。更关键的是,后来还引进了生产线,咱们也就彻底掌握了大吨位战斗机的生产技术。

同样重要的,还有S-300防空导弹系统。这套装备在当时可是世界一流的防空利器,雷达探测范围广,导弹命中率高。1993年,第一批协议签下来,几年的时间后顺利交付。等到S-300导弹在北京郊外的靶场呼啸而上,精准击中目标,那一刻也代表我们国家的防空体系正式迈入了崭新的阶段。

叶利钦跑四趟中国,每趟都带着满满诚意。1998年江泽民主席去俄罗斯,那会儿叶利钦虽然发着39度高烧,依旧坚持见面,再次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对台湾问题给咱们坚定撑腰。这份政治互信,为中俄后来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根基。

要说,没有叶利钦时期的果断决定,就不会有如今这样稳固而深入的中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叫他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点也不过分。

一个“罪人”留给俄罗斯的十年伤痛

不过,把镜头对准俄罗斯的话,叶利钦的形象就完全翻转啦。如果你和一个经历过90年代俄罗斯的人聊起那段日子,提到那些年份,他眼里的神色多半是痛苦、迷乱跟屈辱的表情。

叶利钦最大的“罪名”,无疑就是他推行的那场“休克疗法”经济改革。

1992年1月2日,俄罗斯政府一下子放开了所有商品的价格,搞得跟放开了弓似的,想让市场自己调节经济,结果引火烧身,招来灾难。通货膨胀飙升到吓人的2500%,卢布一下子变成了废纸。普通老百姓一辈子的积蓄都没了,超市里大家都拼命抢面包和香肠,货架上空得都快看不见货了。

从1991年到1995年,俄罗斯的GDP狠狠地掉了42%,工业产量直接砍了一半。无数工厂关门大吉,机器上满是锈迹,数百万工人失去了工作,纷纷上街抗议。那时候,整个国家几乎都陷入了贫困的泥潭。

跟着“休克疗法”一起来的,就是号称“世纪大劫掠”的大规模私有化。

为了赶紧建起私有经济,叶利钦政府把巨额国有资产以超便宜的价格卖掉。贴近权力圈子的人,也就是后来被叫作“寡头”的家伙,花极少的钱就把石油、天然气、银行等国家命脉给拿下了。一锤子拍下去,那可是数百亿美元的国有财富直接进了私人口袋。

贫富差距变得极为悬殊,一方面寡头们在欧洲买豪宅、乘游艇,享受着纸醉金迷的日子;另一边退休老人领不到养老金,只能在街头乞讨。这么大的社会不公,让俄罗斯人民心里积累了深深的不满。一直到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卢布再次跌了70%,国家经济差点垮掉,叶利钦的经济政策也就彻底成了死路一条。

要是把经济的挫败比作内伤的话,那么两次车臣战争就是那道流淌着鲜血的伤口。

苏联解散之后,车臣那边的分裂势力开始崛起。叶利钦在应对这事儿的时候,既犹豫不决,又有点冒失。到1994年12月,他下令调派三万俄兵进驻车臣,想一举扭转局势。没想到,俄军一下子陷入了那种激烈又残酷的街巷战,难以自拔。

第一次车臣战争持续了21个月,俄军阵亡五千多人,平民伤亡上万,首府格罗兹尼被炸得满目疮痍。这场战事不仅没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激发了车臣人的“血性”,培养出了更多的极端分子。到头来,为了争取1996年的大选,叶利钦匆忙签了停火协议,承认了车臣的高度自治,把它的半独立地位也默认了。

不少俄国人把这当成了耻辱中的耻辱。撤退的士兵们,脸上全是迷惘和败北的神情。这样的让步,结果给后来爆发的第二次车臣战争埋下了定时炸弹。战争带来的残酷,国家的软弱无力,还有领土的四分五裂,最后这些锅,全都落到了叶利钦头上。

在外交方面,叶利钦 stubborn 地想着“拥抱西方”,盼着融入西方社会,可结果却是北约一点点向东展开,把战略空间压得越来越紧。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一下子跌到谷底,从曾经的超级大国变成了得看西方脸色的二流国家。这种国家尊严的丢失,成了每个俄罗斯人心里难以忘怀的痛。

功过,留给历史评说

那咱们该咋看叶利钦这位矛盾重重的历史人物呢?

他真算得上是那个年代的产物,一个站在历史十字路口,被逼做出抉择的悲剧英雄。他接过的是一个正在崩溃的庞大帝国,里面矛盾不断,外头又被强敌环伺。他有改革的决心,可惜缺乏对应的操作能力和政治手段。

他对中国的善意,是站在当时俄国国力衰退的现实基础上做出的选择,没准儿还意外地为中俄未来几十年的战略合作打下了根基。从这点来看,他确实算得上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

他对国内的改革,则是一场灾难。他迷信西方的药方,试图用“休克疗法”一步到位地解决所有问题,结果却把国家推向了深渊,让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叶利钦的优点与缺点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咱们中国,大家都记得他在处理边界事务和推动军事合作上的努力,这份情谊是真心的。在俄罗斯,人民难以忘怀那十年里的贫困、乱象和屈辱,这份痛苦也是难以抹去的。

2007年,叶利钦因心脏病离开人世。普京在悼词里称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带领国家挺过了最艰难的转型阶段。说真的,这评价挺贴切。他亲自结束了苏联,也开启了新的俄罗斯,虽然这过程布满了血泪。

眼下,二十多年过去了,俄罗斯在普京的带领下早已摆脱了90年代的阴霾,中俄关系也攀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再回头看看叶利钦,咱们或许能更明白他当年面对的艰难和选择。历史可没那么简单给谁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他留下的,是一份复杂的遗产,到现在还在深刻影响着全球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