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字签证刚露脸,网上就炸了锅,这热度背后到底是啥?
这事儿说来也快,十月一到,K字签证就正式上线,专给那些在STEM领域有点本事的外国年轻人准备的。最扎眼的一点是,人家不用国内单位发邀请,自己就能申请,门槛一降,动静立马就大了。网上讨论翻了天,点赞的有,拍砖的也不少,可你细品,这些声音真不是瞎起哄。老百姓关心这事儿,是因为它牵着两条线:一条连着国家要抢人才的大战略,另一条,拴着咱们本土科研青年的饭碗和出路。
你说国家想引才,这没错,高科技竞争拼到最后,拼的就是人。美国硅谷能成,靠的不也是全球挖人?咱们现在主动开大门,说明真想把顶尖脑袋请进来,这步棋下得不怂。可问题也正出在这“主动”俩字上——主动开门,是不是也得先看看自家屋子啥情况?一线城市的实验室里,多少博士后拿着临时合同,干着项目冲着编制,熬几年还不知道能不能留下。一边是海归博士“拎包入住”,一边是本土青年“卷生卷死”,这落差,谁能没点想法?
更有人掰开揉碎地算:这K字签证,看着是给青年人才的,可“青年”怎么界定?35岁还是40岁?“顶尖”又靠啥证明?发过几篇顶刊?拿过国际大奖?要是标准模糊,最后会不会变成某些中介机构钻空子的通道?以前不是没走过弯路,有些地方为了凑“国际化”指标,连野鸡大学的毕业生都算“高层次人才”,结果呢?水土不服,项目落地成泡影。
其实大伙儿真不是反对引才,而是怕“头重脚轻”。好比盖楼,地基没打牢,上面盖得再漂亮也悬。咱们的科研生态,评价体系、晋升通道、待遇保障,这些基础环节有没有同步升级?如果只盯着外面的人才流口水,却让自家孩子寒了心,那这楼迟早得歪。前些年“孔雀东南飞”,优秀人才往外跑,现在好不容易局面稳了,可别又整出个“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新矛盾。
政策不是闭门造车,民意也不是添乱。网上这些七嘴八舌,恰恰是给政策装了“实时反馈系统”。有人提门槛,有人忧公平,有人算成本,这些声音杂,但真。与其等政策落地后发现问题再补救,不如现在就把这些“刺”挑干净。引才不是做慈善,得讲实效,也得讲平衡。门可以开,但得开得稳、开得明、开得让人心服口服。
这股子讨论热乎劲儿,说白了,是大家对国家发展有期待。谁不希望咱们的科技早点冲上去?可这路怎么走,得听听走在路上的人怎么说。政策再好,也得接住地气,不然再大的风,也吹不热一池死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内容来源:国家移民管理局官网、国务院政策文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