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琏有多机敏?在淮海战役撤退时,副官告诉他方向错了,他只是神秘地笑了笑。
在淮海战役的时候,胡琏和黄维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局面,他们被包围在双堆集这个地方,当时的形势非常危急,情况糟糕到了极点。
在解放军布置的重重包围中,黄维身居指挥位置,最终还是未能逃脱,最终兵败被俘。
胡琏竟然带着副官,靠着一辆破旧的坦克,从重重包围中硬是闯了出来。一路上,他还笑着对副官说:“只有反过来的方向才是对的。”
他真是太聪明了,竟然能在看起来毫无希望的局面中轻松脱身。
1948年底,淮海战役进入了最关键的时刻。那时候,国民党的第十二兵团陷入了极大的困难,被解放军重重包围在双堆集地区。
这个地方非常偏僻,而且地方很小。四周都是广阔的平原,根本找不到可以防守的高地。而且,唯一的补给路线已经断了好长时间。
天空中不时有解放军的飞机飞过,进行侦察。地面上,几十万解放军早已将这片区域围得水泄不通。被困的兵团陷入极度慌乱,士兵们饿得肚子咕咕叫,到最后,连马也被宰来充饥了。
黄维和胡琏看起来很镇定,但其实他们心里很清楚,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突围。
黄维担任兵团司令,年纪比胡琏大一些。他平时做事严肃稳重,喜欢按照规矩办事,即便是面临危急情况,也不轻易改变计划。
胡琏完全是另一种风格的人,他像只狐狸一样机敏,脑子转得特别快,关键时刻从不含糊。
他俩平时意见经常不合,这次更是完全背道而驰。
黄维坚持让所有部队一起行动,想强行冲出困境;但胡琏认为这样做行不通,因为人多目标就大,肯定逃不出去。所以他建议分成几部分各自突围。
队伍被包围得越来越紧,而两个人依然在争吵不休,谁也不肯让步。
胡琏看着情况越来越糟,心里跟明镜一样清楚,知道这里早晚会被解放军拿下,就像瓮里的鳖一样,跑不掉。
时间越拖,兵团恐怕连突出重围的机会都没了。天色渐暗时,胡琏叫来了自己的得力副官。他们先是趴在地图前仔细研究了好一会儿,然后又在阵地上转了几圈。
胡琏回来时脸色严肃,一句话也不说,直接对副官下令:“准备一辆老旧的坦克,最好是已经报废的,今晚就出发。”
副官被吓了一跳,忙问道:“首长,我们开着坦克能顺利出去吗?”胡琏微微点头,声音很低,像是自言自语:“越破旧越好,越看起来像是坏掉的就越好。”
夜色降临,胡琏带着副官悄悄爬上了一辆老旧破烂的坦克里。
从前,有一辆坦克因为发动机出了问题,就被丢在了阵地后面,没人去修。当时,坦克里面又油又脏,满是灰尘,显得特别乱糟糟的。
胡琏弓着身子躲进一个隐蔽的地方,很快就把身上的军装脱了,换上了普通士兵的衣服。他还故意在脸上抹了几把泥,弄得副官看了都愣住了。
爬出去的时候,他对副官说:“有时候,看起来不重要的东西反而更安全,你要记住,千万别慌。”
副官点了点头,但心里却不停地嘀咕。他暗自琢磨着,这辆坦克的样子,破旧得简直不成样子,真要是开出去的话,没准儿还没等抵达包围圈的边缘地带,就该中途抛锚停下了。
他不敢再问什么,只能咬着牙、壮着胆儿跟着胡琏向前走。
胡琏选了一条看起来不太靠谱的路,但这条路恰恰是解放军常走的。
“司令,我觉得咱们是不是走错了方向?”副官终于忍不住,开口说道。
胡琏脸上浮现出一抹狡黠的微笑,身体倚在坦克上,随后悠然自得地掏出一根烟点上,语气不紧不慢地说:“我们要往相反的方向行驶,尽量靠近解放军兵力集中的地方。”说完,他轻轻拍了拍副官的肩膀,眼神示意副官不要再多嘴了。
那辆老旧破败的坦克,不断冒出浓浓的黑烟,慢慢启动,移动得像蜗牛一样缓慢。
果然不出所料,解放军的哨兵看到后,下意识地认为那是缴获的战利品,根本没人会去怀疑,里面竟然藏着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
胡琏靠着一旁,闭上眼睛小憩,好像完全没有意识到前方的危险。
那副官紧张得不行,额头上的汗珠大颗大颗地滚落下来。只见他紧紧握着枪,耳朵竖得高高的,像警觉的兔子一样,时刻警惕着,生怕听到敌人的任何一点脚步声。
当坦克行驶到一半时,途中遇到了正在巡逻的解放军士兵。士兵们心想,这坦克肯定是缴获的,要是国民党那边的,怎么会敢从解放军中间穿过呢?
副官吓得差点晕倒,手不自觉地摸向了枪。
胡琏一点反应都没有,眼睛都没抬一下。过了一会儿,坦克轰隆隆地开过去了,解放军也没起疑心。
在这段旅程中,胡琏的计划主要依靠“大胆”二字来支撑。面对越危险的情况,他反而更加冷静,这种状态连他的副官也渐渐安心了。
黎明前,他们终于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这时,那辆坦克吐着最后一缕青烟,缓缓驶到了相对安全的地方。
胡琏笑着轻轻拍了拍副官的肩膀,语气轻松地说:“好吧,看来我们的运气不错。”
副官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忍不住问道:“司令,这一路上,您真的从没感到害怕吗?”
胡琏微微一笑,淡淡地说:“怕什么?打仗嘛,就是拿命去拼,路也得自己闯出来。”他虽然说得轻松自在,但旁边的副官看得清楚,胡琏手里的烟已经烧到了指尖,烫出了一点小小的伤痕,但他一声不吭,硬是忍着疼痛。
这一晚,对他们俩来说,将会是难以忘怀的经历。
那一晚,双堆集的战场上依旧是一片混乱。这时,胡琏带着副官成功突围了。
解放军的包围圈越收越紧,好像是一张越勒越紧的大网,将黄维兵团紧紧困住。此时,该兵团被死死压缩在一个只有几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带里,部队连最基本的调动都变得非常困难。
在那个简陋的指挥所里,黄维坐得笔直,脸色却像铁一样青,显得非常沉重和压抑。
远处传来枪声和士兵的喊叫声,那一刻,他心里清楚部队已经败局难逃。
相比胡琏做事果断的风格,黄维则显得比较谨慎。
他死活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兵团,坚决要带着大部队展开突围。然而,兵团人员众多,这使得行动目标非常明显,并且此时部队的士气相当低落。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尝试了多次突围,但都被解放军轻松击退了。
胡琏临走前曾劝黄维分散行动,说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但黄维不听劝,坚持按原计划硬拼到底。
黄维的作战计划是,带着部队利用装甲部队的力量,对解放军的防线发起进攻。
他特意选了一辆新式的坦克作为指挥用车,希望能借此鼓舞士气,却没想到,在最关键的时刻,这辆坦克竟然出了故障。
队伍正在前进的时候,发动机突然停止了工作,熄火后,整个队伍就被困在了那个非常危险的区域。
解放军迅速包围了对方,经过几轮猛烈的炮火攻击,那支试图突围的装甲部队几乎全军覆灭,被彻底击散。
在那狭窄的坦克里,黄维明白一切都已结束,大势已去。他的脸色灰暗,充满了绝望。随后,他缓缓举起双手,选择了投降。与此同时,数以万计的士兵也成了俘虏。这支曾经强大的部队,最终彻底覆灭,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黄维被俘虏的时候,胡琏带着随从,把身上的衣服换成了普通士兵的,然后悄悄混入了国民党其他正在撤退的部队当中。
向南一路撤退,最后安全到达了国民党控制的地方。
听说黄维被捉了,胡琏淡淡地说了一句:“他既不够狠,又不够灵活。”
黄维因为固执和守旧,错过了最后的机会;胡琏则凭借机智和灵活的手段,在绝望中找到了转机。这两个人的命运因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胡琏因为这次突围,他的“狡猾如狐狸”的名声被彻底确立了。
在成功突破重重障碍之后,胡琏很快成为了国民党阵营中备受关注的人物。
淮海战役结束后,国民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然而,胡琏是少数几位能够在这场激烈战斗中毫发无伤全身而退的高级将领之一。
关于他如何突破重围的故事,各种说法开始流传开来。
一些同事对他赞不绝口,认为他非常聪明,是因为他的果断和非凡的勇气才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也有人对他这种行为提出了批评,认为他过于自私,一心只想着自己逃生,完全没有尽力去救援那些被困的部队。
对于这样的评价,胡琏从不直接回应,只是淡淡地说:“打仗就是这样,只有先保住了自己的命,才有机会参加下一场战斗。”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蒋介石对胡琏的表现非常满意,于是公开表扬了他,称赞胡琏是“一个非常懂得随机应变的将领”。
胡琏因此得以留在台湾军队中担任重要职位,并且还被任命为多个关键防御工程的负责人。
国民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途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