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选民疾呼 “我们需要中国” 话音未落,美方旋即放话加征100%关税

 产品展示    |      2025-09-18 10:20

最新报道,一位阿肯色农民在视频中向特朗普发出哀求,希望政府能与中国达成协议拯救他们于破产边缘。

这位肯土基州的大豆农场主,同时也是美国大豆协会的主席,曾是特朗普的忠实支持者。

如今他的命运却悬于一线,只能公开恳求帮助。

美国大豆的传统旺季是从每年九月持续到次年一月。

往常此时,中国的订单早已堆积如山。

但今年情况截然不同,中国至今未签订任何美国大豆进口协议。

美国豆农正承受前所未有的财务压力。

美大豆协会主席多次警告形势“极其严峻”,并致信白宫强调越晚与中国达成协议,冲击越大。

收获季节即将到来,滞销的作物导致价格崩盘和债务堆积。

特朗普在444个农业依赖县获得了超过77%的选票。

这些地区许多支持率甚至突破80%,成为其重要的票仓基础。

他们原本期待“美国优先”政策能降低税收、减少监管并保护本土产业。

然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切断了美国农民与其最大买家的联系。

中国不仅不担忧大豆短缺,还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多源选择,例如巴西等拉美国家。

因此,特朗普对中国需求的判断存在明显偏差。

八月下旬,中美双方宣布将90天的关税暂缓期再延长90天。

同一时期,特朗普却在社交媒体宣称“中国正担忧大豆短缺”,并希望中国将订单量增加三倍。

这种将滞销现状描述为需求旺盛的“艺术”,掩盖不了实际困境。

美国农业的危机不仅限于大豆。

玉米、小麦、猪肉等农副产品对华出口份额也在减少。

同时,驱逐非法移民的政策导致农场劳动力短缺,多州出现收成延误。

当与别国进行贸易谈判时,特朗普常要求对方开放农产品市场。

日本已经接受了这一要求,但印度仍在抵抗,因担心本土农业受到侵蚀。

最近特朗普甚至要求欧盟对中印加征100%的关税,理由是其购买俄罗斯石油。

但关税威胁和施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农业的问题。

平等的对话和谈判才是唯一可行的出路。

否则,这场危机只会持续加深,损害更多的农民和产业。

中期选举逐渐临近,这些“忠实粉丝”的诉求变得愈发紧迫。

特朗普必须回应他们的呼声,否则政治基础可能动摇。

而目前他的策略并未缓解农业县的焦虑,反而加剧了困境。

美国豆农的困境只是整个农业经济的缩影。

他们面临的问题涉及政策、市场和国际关系多重因素。

除非采取实质性措施,否则财务压力将继续蔓延。

特朗普试图用极限施压方式让中国让步。

例如支持欧洲向乌克兰派兵,以换取经济领域对华施压。

但这种策略并未换来中国订单,反而加深了内外部矛盾。

中国作为买家拥有充分的选择权,不需要依赖单一来源。

而美国农民却急需稳定市场来维持生计。

这种不对称的关系使得特朗普的谈判地位显得被动。

视频中农场主的哀求声音在美国国内广泛传播。

它代表了无数面临破产边缘的生产者的绝望。

他们曾相信承诺,如今却不得不公开求援。

特朗普的贸易战不仅没有给中国挖成坑,反而先让美国农业陷入深坑。

订单归零只是表象,背后是整个产业的结构性危机。

而政策制定者的误判和错误行为,让情况雪上加霜。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的多次呼吁似乎未获充分回应。

政府反而继续加码对外施压策略。

这让人质疑其是否真正优先考虑国内农业利益。

农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

它直接影响特朗普的票仓和选举前景。

而目前的做法显然未能安抚支持者的担忧。

欧盟对中印加征关税的要求,进一步显示特朗普试图通过外部压力解决内部问题。

但这种方法并未历史证明有效,反而可能引发更多贸易冲突。

尽管形势严峻,白宫仍未调整核心策略。

继续依赖关税和威胁,而非对话和协商。

这让人担忧农业危机将继续恶化,无缓解迹象。

中国订单归零只是一个开始。

如果无法修复贸易关系,其他农产品可能步其后尘。

而美国农业将面临长期且深远的负面影响。

特朗普的“英雄气短”在社交媒体和现实政策中充分显现。

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存在巨大差距。

而农民们为这种差距付出了沉重代价。

无论中期选举结果如何,美国农业都需要实质性解决方案。

施压和关税无法创造稳定市场,只会增加不确定性。

而这一点,似乎尚未被充分认识到。

视频中的哀求只是冰山一角。

无数农民正在沉默中承受压力,等待政策转变。

他们的命运,与贸易谈判的结果紧密相连。

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初衷是对外施压,但最终先打击了国内产业。

中国订单归零成为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

而美国农业正深陷自己挖下的坑中,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