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不少人在晒小米汽车工厂的参观照,有人说预约名额抢了三次才抢到,车间里一排排机器人转着机械臂,看着比逛游乐园还新鲜。
这事儿让我想起前阵子刷到的柳州螺蛳粉产业园,游客挤在车间外等着亲手包粉,连通道都快堵上了。现在的工厂,怎么突然就成了网红景点?
其实翻查资料会发现,工厂旅游算不上完全的新事物。上世纪50年代,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就敞开了生产车间的大门,让公众进去看汽车是怎么造出来的。
听说当时不少人特意赶去,觉得能近距离看工业生产特别新奇,这也成了工厂旅游的开端。只不过在国内,这事儿直到最近几年才真正热起来。
本来想只说消费端的需求变化,后来发现产业端的升级其实更关键。先说大家出门旅游的想法吧,说实话,现在人兜里有钱了,不再满足于爬爬山、看看古建筑。
更多人想找些不一样的体验,那些平时没机会接触的地方,反而更有吸引力。工厂就是这样,以前大家觉得它是“闲人免进”的地方,现在能进去参观,自然愿意去探索。
再看工厂本身,现在的工厂早不是以前“脏乱差”的样子了。就像小米那座汽车工厂,700余个机器人协同作业,生产线的综合自动化率被提升至91%。
带孩子去的家长都说,这比看科普视频直观多了,孩子能亲眼看到科技怎么运作。老实讲,这种充满科技感的场景,不管是对大人还是孩子,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企业这边也有自己的算盘。让消费者走进工厂,亲眼看到生产线多干净、流程多规范,本身就是对品牌的最好宣传。而且不少工厂还能靠这个赚点额外收入,比如卖门票、做文创产品。
青岛啤酒博物馆今年春节期间,光这一项营收就有398.95万元;广西柳州的螺霸王产业园,一年靠旅游相关的销售能超过2000万元。
如此看来,工厂做旅游,既赚了名气又赚了钱,确实是笔划算的买卖。
聊完工厂旅游为啥能火,咱们就得说说另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传统景区这会儿慌不慌?有人看到工厂游这么火,就替传统景区担心,怕游客都被抢走了。但实际情况得分开看,有的景区该慌,有的景区却稳得很。
该慌的是那些没特色、同质化严重的景区。比如全国到处都有的仿古街区,一条街走下来,卖的东西差不多,能玩的项目也没区别。游客去了,除了拍张照、走走路,啥新鲜感受都没有。
反观工厂游,在臭宝螺蛳粉工厂能亲手包粉,在青岛啤酒博物馆能喝到刚下线的原浆,这种能摸、能尝、能参与的体验,正好戳中了游客“拒绝走马观花”的需求。
很显然,这类没体验感的传统景区,要是不改变,早晚得被游客抛弃。
还有些景区总想着“吃老本”,比如一些自然景区,就修了条观光路,连个像样的科普牌、观景台都没有。
它们觉得“我有天然山水,游客不来这去哪”,但其实现在游客要的不只是“看一眼”,而是“有所得”,要么学知识,要么找乐子,要么留回忆。搞不清这点的景区,怕是早晚要面临游客流失的问题。
但有些传统景区就完全不用慌。比如故宫、敦煌莫高窟,它们的文化厚度是任何工厂都仿不来的;九寨沟、黄山那种自然景观,稀缺性也是工业场景比不了的。
这些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是“唯一性”,只要把自身优势守住,根本不用怕工厂游的冲击。
还有像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德镇陶溪川这样的景区,它们特别会“借势”。
大唐不夜城把历史变成了能触摸的体验,游客能看唐装表演、参与古风互动;陶溪川把老瓷厂改成文创园区,让游客能亲手做陶瓷。
说实话,这些景区根本没把工厂游当敌人,反而觉得它是“鲶鱼”,能倒逼自己跳出“卖门票、卖纪念品”的老套路,多想想游客到底想要什么。
不过工厂游也不是没烦恼。有的工厂把开放旅游当成营销噱头,根本没做好服务。比如某新能源车企工厂,游客坐着观光车15分钟就逛完了生产线,连坐下来休息的地方都没有。
这样的体验,游客自然不会再来第二次。还有的工厂没协调好生产和旅游的时间,旅游团多的时候,正好赶上原料运输,结果影响了正常生产。
并非明智之举,毕竟工厂的主业还是生产,要是为了旅游丢了主业,就得不偿失了。
当然工厂游的机会也不少。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已经出台了工业旅游的发展方案,要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符合条件的工厂还能拿到补贴。
而且现在家长越来越重视研学,带孩子去工厂学知识成了新趋势,这对工厂游来说也是个好机会。
传统景区与其纠结会不会被抢生意,不如多看看工厂游的优点和缺点,找自己的升级方向。首先可以学工厂游的互动逻辑,把自己的文化、自然资源变成能参与的体验。
比如有的古城景区搞了“古装剧本杀”,游客穿着古装破案,还能顺便了解古城历史,这样的体验就比单纯逛古城有意思。
其次可以试试和工厂游搞联动。比如某地的山水景区,和当地的茶厂合作,推出“游山水+做茶叶”的线路,游客上午爬山看风景,下午去茶厂摘茶叶、学制茶。
这样既发挥了景区的自然优势,又加入了工厂游的互动感,双方都能吸引更多游客。
最重要的是,传统景区得守住自己的核心优势。工厂游能模仿的是“互动形式”,但模仿不了故宫的文化、九寨沟的山水。只要把这些核心优势做扎实,再加上好的体验,就不用担心被替代。
说到底,工厂游的热度攀升,不是文旅行业的“零和博弈”,而是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倒逼大家升级。
工厂要补旅游服务的课,让体验更完善;传统景区要补体验创新的课,让游客有更多收获。
毫无疑问,等工厂的“科技感”和景区的“文化感”“自然感”能好好配合,文旅行业才算真正摸到了“多元化”的门道,最终受益的,还是想找新鲜、想有收获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