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俄乌局势,核心矛盾就摆在台面上:特朗普那边急得火烧眉毛,恨不得今天说停火,明天就握手言和,可泽连斯基这边却稳如泰山,直接把这位调停人的热情给浇了个透心凉。
这股急切的风,是从特朗普那边刮起来的。他给出的停火期限,像坐了火箭一样,从七月初的“50天”猛地缩短到七月底的“10到12天”。美国媒体CBS和POLITICO都记下了,7月29日,他还在飞机上跟记者念叨,“从今天算起十天”。
为了让这事儿看起来有分量,他还扬言要动用100%的二级关税,甚至脱口说出“可能影响俄罗斯,也可能不影响”这样的大实话。明眼人都清楚他为何如此心急火燎,中期选举迫在眉睫,美国国内对这场冲突的关注度正在下降,他急需一个能拿得出手的政绩。
特朗普的“十日维和”,急什么?
特朗普的这套组合拳,看起来气势汹汹,但自家后院的经济数据却让他没多少底气。美国七月份新增的非农就业岗位只有七万三千个,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关税壁垒压低进口撑起来的。
这种情况下再挥舞100%关税的大棒,连他自己的专家都犯嘀咕,真要对中国、印度这些贸易伙伴下狠手?这无异于一场豪赌,赌赢了是外交成绩,赌输了,滞胀的风险就可能在美国国内引爆。
所以,他嘴上虽然对普京表达“非常失望”,抱怨“打了电话第二天还在杀人”,但这种着急上火的样子,更像是一种姿态,一种给国内选民看的姿态。他那个“17套爱国者系统”的援助计划,后来被扒出根本不切实际,一度让北约内部都感到尴尬,也侧面说明了他的计划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
泽连斯基的反手牌,要停火先给保障
就在特朗普火急火燎地推进他的停火计划时,泽连斯基给他来了个“反将一军”。8月7日,央视新闻刚报道完美国特使维特科夫在克里姆林宫跟普京见了面,泽连斯基就立刻公开表态:拒绝任何形式的有限停火,要谈就只谈全面停火。
他这么硬气,不是没来由的。去年春天,双方就搞过一次为期30天的部分停火,结果呢?前线的炮声就没真正停过,双方都在指责对方违反协议。哈尔科夫街头卖热茶的老刘都嘟囔“这事儿能成才怪”,更别提那些亲历者了。有个叫安德烈的大叔,刚修好的屋顶转眼又被弹片掀翻,他骂骂咧咧地说:“有限停火,就是让他们喘口气再打回来。”
这种吃过亏的记忆,让泽连斯基这次异常坚决。他认准了,任何部分停火协议都是废纸一张。所以,他直接开出了自己的条件,而且门槛相当高。8月6日,乌克兰国家通讯社援引他对美国媒体的采访内容,说得很清楚:停火可以,但前提是先跟美国和欧盟谈妥“明确的安全保障”。
他甚至具体到,要把乌克兰现有控制区直接纳入北约的保护伞之下,至于其他领土问题,以后再说。这一招非常巧妙,既没有完全关上谈判的大门,给足了特朗普面子,又把一个巨大的难题抛给了美国和北约。
莫斯科的“空中停火”与欧洲的悄悄话
俄罗斯这边也没闲着。普京跟美国特使维特科夫在克里姆林宫谈了足足三个小时,桌上还放着一本1978年版的《美苏核裁军备忘录》,气氛微妙。俄方抛出了一个新词——“空中停火”。
这个提议只要求暂停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但地面部队的行动照常。一位西班牙学者在社交平台上分析,这本质上就是变相的缓兵之计,“让飞机歇歇脚,让坦克继续跑”。这背后,其实是俄罗斯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一方面,美国威胁说,如果8月8号前达不成协议,就要对所谓的“影子舰队”动真格;另一方面,俄罗斯向印度出口石油也遇到了关税壁垒。所以,这个“空中停火”看似是示好,更像是策略性的试探,既能缓解一部分外部压力,又不影响地面战场的核心优势。
而欧洲的态度也颇为复杂。德国和法国公开支持乌克兰全面停火的要求,但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却私下抱怨“我们不能一直陪他们耗下去”。这种分歧虽然没有摆上台面,却也反映出欧洲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结语
说到底,这场停火拉锯战的核心,是三方完全对不上的诉求。特朗普想要一个能服务于中期选举的“快速胜利”;俄罗斯想在保住战场优势的前提下,承认既得利益并确保乌克兰中立;而泽连斯基则把“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视作底线,一步不让。
泽连斯基心里很清楚,战场形势对他不利,国内宪法又规定了加入北约的目标,任何妥协都可能引发政治地震,甚至让西方金主觉得他“扶不起”。所以他只能硬扛,用“全面停火”这个高标准当护身符,把球踢回给美国——要么你给我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要么就加大援助帮我打下去,总之不能让乌克兰白白牺牲。
这让人想起芬兰作家在小说《雪中的钟声》里记录的一段往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位芬兰农民在日记里写道,驻扎在附近的苏联部队,节假日会临时休战,但到了晚上炮声照旧。她写下:“真正想活命的人,从不会相信临时协议。”
如今读来,这段话依然适用。当政治利益的算计压倒一切时,停火谈判就成了一场各说各话的表演。对于哈尔科夫菜市场里那些为生计奔波的人们来说,新闻里的大国博弈太过遥远,他们只是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把希望留给一个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