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结束后,中国抗战步入战略相持的艰难阶段。彼时,日军将目光转向中国的外部生命线,意图切断国际援华通道。其中,联通滇越铁路与桂越公路的关键节点南宁,成为了日军锁定的目标。
南宁风云急,王牌受命出
那是1939年10月初,日军参谋本部正式制定了“南宁攻略”计划。仅一个多月后,11月15日,日军第5师团便在钦州湾登陆,迅速攻占钦州与防城,旋即分三路直扑南宁。国民政府高层闻讯后,无不为之震惊。局势危急,紧急调兵增援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命令当地桂军务必死守南宁。
然而,11月23日黎明,奉命开赴邕江北岸布防并负责南宁城防的桂军第135师,却在次日黄昏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变故。该师405团团长伍宗骏上校,在未获上级许可的情况下,竟擅自弃守南宁,带领麾下1500余名桂军撤离。当晚9时许,日军第5师团中村旅团的先头部队便毫无阻碍地进入南宁市中心。南宁,这座西南重镇,首度沦陷。
南宁的失守,无疑是对重庆方面的一次沉重打击。蒋介石闻讯后震怒,当即要求严惩伍宗骏。白崇禧作为桂林行营主任,只得将伍宗骏判处五年有期徒刑,虽然后来伍宗骏被释放,并在解放战争后期担任要职,但此事造成的冲击是深远的。同时,第135师师长苏祖馨也因此被记大过,尽管他是李宗仁的老部下,曾被计划调往大别山,但这次的失职让他颜面扫地。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白崇禧紧急致电蒋介石,请求调动当时就近驻扎在全州的第五军增援。蒋介石在考量后,破例同意了这一请求。要知道,第五军可是中央军委员会直辖的“攻击军”,装备精良,拥有大量美制卡车、坦克、重炮和装甲车等现代化装备,全军满编达五万余人。这支部队被蒋介石视为“压箱底的老本”和“眼珠子”,此前从未轻易调往前线,此次入桂,足见蒋介石对南宁失守的愤怒以及对西南门户安危的担忧。
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接到命令后,迅速部署。他命令麾下200师,这支由戴安澜将军率领的机械化部队,作为先锋,并特别指示下属的第600团先行前往南宁以北的二塘,抢占有利地形,设置前进阵地。11月24日下午,当第600团抵达二塘时,恰好遭遇了正向北追击的日军部队,一场遭遇战在所难免。在随后的几天里,第600团在二塘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12月2日,团长邵一之,这位黄埔六期毕业、参加过淞沪会战的老兵,率部反击时不幸中弹殉国,时年35岁,后被追晋陆军少将。邵一之的牺牲,象征着第五军初战的惨烈,第600团被迫北撤。日军趁势北上,于12月4日凌晨攻占昆仑关,预示着一场更大规模的战役——昆仑关战役即将打响。
将帅心难齐,战局入困境
时间快进到1948年深秋,淮海战役的隆隆炮火拉开了国民党军事力量走向覆灭的序幕。11月6日,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圩被华东野战军团团围困。为了解救被围友军,11月13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总指挥杜聿明,奉命指挥邱清泉的第2兵团和李弥的第13兵团,对解放军发起猛攻,企图撕开包围圈。
在碾庄圩的解围战中,第五军再次成为焦点。其麾下的45师,素有“王中之王”的称号,在孙庄与解放军展开激战。这场战斗异常惨烈,45师动用了上千发炮弹,付出了近千人的伤亡,才最终艰难地拿下了孙庄阵地。与此同时,友邻部队第70军96师在邓家楼、狼山和鼓山也遭遇了强大的阻击,损失巨大,推进异常缓慢。据战后统计,他们牺牲上千士兵,耗费几千发炮弹和炸弹,却仅仅向前推进了五六公里。这与当年在昆仑关与日军浴血奋战的情形相比,虽同样惨烈,但此时的对手已截然不同,而且战役背景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即便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解围行动最终还是失败了。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圩被全歼,黄百韬本人也牺牲在战场上。第五军的解围任务宣告失败。紧接着,11月25日,黄维兵团在双堆集也被中原野战军围困,国民党军的态势进一步恶化。
面对连连败绩,杜聿明在深思熟虑后,向顾祝同建议放弃徐州,将徐州的三大兵团主力撤往永城,再经蒙城、涡阳、阜阳,利用淮河作为屏障,从侧翼解救黄维兵团。顾祝同同意了这一务实的建议,蒋介石起初也表示赞同。于是,在11月30日至12月1日,杜聿明率领着30万大军,从徐州向西南方向的萧县和永城转移。
然而,战局的发展往往充满变数。解放军司令员粟裕敏锐地察觉到国民党军的撤退意图,立即调集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展开了被后世称为“铁脚板”的追击。解放军的步兵,竟然以惊人的速度,紧紧咬住了国民党军的汽车和坦克部队。
决策频反复,败局难挽回
关键时刻出现在12月2日下午3点。邱清泉收到45师在襄山庙被重创的报告后,竟不顾参谋长和众多军长们的劝阻,执意要停下兵团主力,回身支援45师。这一迟疑,浪费了整整两天宝贵的撤退时间。更致命的是,正当杜聿明集团深陷泥潭之际,蒋介石又空投了一份手谕,命令杜聿明放弃撤退,转而攻击濉溪口,与李延年兵团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以解救黄维。
蒋介石的这一道命令,让杜聿明左右为难。他深知此举无异于自投罗网,会导致三个兵团全军覆没。他紧急召集将领们商议,然而,邱清泉却固执地坚持要执行蒋介石的最新命令。正是邱清泉的这两天延误,加上蒋介石的突然变卦,让解放军成功追上并彻底包围了杜聿明集团。12月4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王引河一带完成集结,构筑起袋形防线,将杜聿明集团死死围困在洪河一线。
被围困后,国民党军的处境愈发艰难。12月6日,孙元良兵团在薛家湖的突围尝试也以失败告终,部队随即溃散。杜聿明、邱清泉的指挥部不得不迁往陈官庄。12月15日,噩耗再次传来,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被全歼,彻底断绝了杜聿明集团被援救的希望。
国民党军的困境,甚至促使蒋介石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曾下令空投毒气弹,企图以此掩护杜聿明集团撤退。然而,从1948年12月20日开始的持续风雪,阻碍了空军的行动,这一歹毒的计划最终未能实施,也从侧面反映了国民党当局在绝境中的黔驴技穷。
命运终归宿,王牌成绝唱
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发起了总攻。解放军攻势凌厉,很快就攻占了外围阵地。1月9日,解放军兵锋已逼近陈官庄,杜聿明和邱清泉的指挥部再次后撤,迁至第五军军部所在的陈庄。作为国民党军中最精锐的“王牌”部队,第五军在此时也已是强弩之末,无力回天。
最终,杜聿明下令部队各自突围,但已是杯水车薪。杜聿明本人在突围过程中被俘,直至1959年才获得特赦。邱清泉则在突围中中弹身亡。而第五军的另一位重要将领熊笑三,假扮伤兵,最终侥幸逃往台湾。曾被誉为“王中之王”的第五军45师师长崔贤文、副军长郭吉谦,以及70军96师师长邓军林,最终均被俘。第五军的45师、46师最终投降,而200师则在突围中失败被歼灭。
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兵团在碾庄圩解围行动中,其部队在孙庄和邓家楼面对人数不占优势的解放军时,每一步推进都异常艰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与解放军官兵即使人手不足,仍能死战不退,甚至以“铁脚板”追上机械化部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士气、凝聚力以及对战争形态理解上的巨大差距,正是国民党军最终走向覆灭的深层原因。
结语
第五军,这支曾是国民党军队的骄傲,承载着国府抗战希望的“铁马雄师”,从抗日烽火中淬炼而出,却最终在内战的硝烟中走向了全军覆没。它的兴衰轨迹,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单位的命运沉浮,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种截然不同政治力量、两种迥异战争模式、以及两种凝聚力水平的最终较量结果。第五军的悲剧性结局,宣告了国民党赖以维系的军事神话的彻底破产,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为后人留下了关于战争、领导力与国家命运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