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以身许国,我愿与南京共存亡!"
1937年11月15日,当所有将领都主张放弃南京时,唐生智突然拍桌而起,这句慷慨激昂的话瞬间改变了整个战局。
30万将士刚在上海血战牺牲,南京三面环山背靠长江,是典型的死地。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15万残兵败将能守多久?德国顾问冷酷预言:最多7天。
妻子抱着孩子痛哭:"你有几斤几两自己不知道?为了面子要把全家搭进去!"老部下萧山令忠心耿耿:"司令,如果守不住,给兄弟们留条活路。"唐生智拍胸脯保证:"绝不丢下兄弟们!"
可谁也没想到,仅仅13天后,当萧山令在江边率部死战到最后一刻时,这个曾经信誓旦旦要与南京共存亡的司令长官,竟然转身跑了!
01
1937年11月15日傍晚,南京中山门外的官邸里烟雾缭绕。蒋介石坐在主位上,脸色阴沉得像要下雨。桌子上摆着刚从上海战场传来的电报,上面的数字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心情沉重——30万将士已经牺牲在淞沪战场上。
"诸位,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很简单,南京守还是不守?"蒋介石的声音有些嘶哑。
白崇禧第一个开口,他是出了名的足智多谋:"委员长,我的意见很明确,南京不能守。"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着南京的位置,"你们看,南京三面环山,西北两面背水,这是典型的绝地。我们的部队在上海都打残了,退到南京外围还没喘过气来,哪有力气打硬仗?"
其他将领纷纷点头。一个参谋长官说:"白将军说得对,我们应该避免与敌决战,做象征性抵抗就行了。"
另一个师长也接话:"委员长,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蒋介石听着这些话,心里五味杂陈。他当然知道南京难守,可南京毕竟是首都,政治意义不一般。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坐在角落里的唐生智突然"啪"地一声拍桌子站了起来。
"白将军,你这话我不爱听!"唐生智的声音在会议室里格外响亮,"什么叫象征性抵抗?什么叫留得青山在?我们是军人,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
白崇禧皱了皱眉头:"唐兄,你冷静点。我们要考虑的是大局,不是逞一时之勇。"
"大局?"唐生智冷笑一声,"在我看来,逃跑才是真正的误国误民!"他转向蒋介石,声音铿锵有力,"委员长,军人以身许国,当此危难之际,怎能贪生怕死求苟安?我唐生智虽然能力有限,但绝不做逃跑将军!我愿意勉为其难,一定坚决死守,与南京共存亡!"
整个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唐生智身上。这个湖南人平时话不多,今天却说出了这番慷慨激昂的话。
白崇禧看着唐生智,眼神中带着一丝冷意:"唐兄,嘴上功夫谁都会,关键看你能撑几天。"
"我能撑多久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不战而逃!"唐生智梗着脖子回答。
蒋介石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心中暗喜。唐生智的话给了他一个台阶下,也给了他一个决定的理由。他当即拍板:"好!唐生智,我任命你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负责南京保卫战!"
散会后,白崇禧走到唐生智身边,压低声音说:"老唐,你今天这话说得很漂亮,但愿你能说到做到。"
唐生智昂着头:"白将军放心,我唐某人说话算话!"
可是当白崇禧走远后,唐生智站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看着墙上的南京地图,心里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他刚才说那些话的时候确实很激动,可现在冷静下来想想,15万人守一座城,真的能守住吗?
算了,话都说出去了,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再说,他唐生智好歹也是打过仗的人,难道还真怕了那些日本鬼子不成?
夜深了,唐生智走出官邸,看着南京城里还亮着的灯火,心中默默发誓:这一次,一定要让所有人看看,湖南人的血性!
02
第二天一早,唐生智急匆匆地赶回家。推开门的时候,妻子孙夫人正在给三岁的儿子喂早饭。
"夫人,我有个事要跟你说。"唐生智在餐桌旁坐下。
孙夫人看了看丈夫的脸色,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什么事?"
"昨天在会议上,我主动请缨守南京。委员长已经任命我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了。"唐生智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轻松。
孙夫人手里的勺子"啪"地一声掉在桌上,三岁的儿子被吓得哇哇大哭。
"你说什么?"孙夫人的声音有些颤抖。
"我说我要守南京。"
孙夫人突然抱起儿子,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唐生智,你疯了吗?你要面子,可你想过我们娘俩吗?"
"夫人,你这话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孙夫人的声音越来越高,"你有几斤几两自己不知道?上海那么多精兵强将都守不住,你凭什么觉得自己能守住南京?为了在蒋委员长面前出风头,你要把全家都搭进去!"
唐生智被妻子这话说得脸红脖子粗:"妇人之见!男人做事,你懂什么?"
"我不懂?"孙夫人冷笑,"我不懂你在北伐时候吃的那些败仗?我不懂你这些年来一直被人看不起?你以为守住南京就能翻身了?"
这话戳到了唐生智的痛处。确实,他这些年在军界的地位一直不高,总是被人瞧不起。这次主动请缨,心里确实有想证明自己的想法。
"夫人,话不能这么说。现在国难当头,我身为军人,不能临阵脱逃。"
孙夫人看着固执的丈夫,心如死灰:"好,你去守你的南京。但你记住,如果你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娘俩怎么办?"
唐生智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下午,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来到唐生智的司令部。这个德国人做事一向严谨,说话也直来直去。
"唐将军,我听说您主动请缨守南京?"法肯豪森的中文说得不太标准,但意思很清楚。
"是的,有什么问题吗?"
法肯豪森摊开一张南京地图,用手指在上面画了几下:"唐将军,您看这个地形。南京三面环山,背靠长江,从军事角度讲,这是典型的死地。敌人只要控制制高点,城内就是活靶子。"
唐生智有些不耐烦:"顾问先生,我知道南京不好守,但我们有15万人。"
"15万人?"法肯豪森摇摇头,"唐将军,这15万人里有多少是新兵?有多少是从上海败退下来的残兵?武器装备如何?弹药供应能保证多久?"
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唐生智哑口无言。
法肯豪森继续说:"以您的经验和现有兵力,能守多久?"
唐生智硬着头皮说:"至少一个月!"
法肯豪森看了看唐生智,然后摇摇头:"我给您七天时间。不过,我希望我错了。"
这话深深刺痛了唐生智的自尊心。一个外国人竟然这么不看好自己,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顾问先生,您太小看中国军人了。"
"唐将军,我不是小看您,我只是在陈述事实。"法肯豪森收起地图,"希望您能理解,战争不是靠热情就能打赢的。"
送走法肯豪森后,唐生智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德国人的话让他心里很不舒服,但又不得不承认,那些问题确实存在。
可是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话都说出去了,任命书都下来了,总不能现在就打退堂鼓吧?再说,万一真的守住了呢?那他唐生智就是民族英雄了。
这样想着,唐生智的心情又好了一些。人生能有几次博一把的机会?这次就赌一次大的!
03
任命下达后的第三天,唐生智的老部下萧山令来到司令部。萧山令是个直脾气的人,跟了唐生智很多年,两人关系不错。
"司令,听说您要守南京?"萧山令一进门就直奔主题。
"山令兄弟,没错。怎么,你也觉得不该守?"
萧山令在椅子上坐下,点了根烟:"司令,咱们是老交情了,我就直说了。兄弟们都知道这是死地,但既然跟了您,就算死也认了。"
听到这话,唐生智心里一暖。这就是他喜欢萧山令的地方,忠诚,实在。
"只是我求您一件事。"萧山令继续说,"如果真的守不住,给兄弟们留条活路。别让大家都死在这里。"
唐生智拍了拍萧山令的肩膀:"山令兄弟,你这话说到我心里去了。我唐某人虽然脾气臭,但绝不是那种会抛弃兄弟的人。你放心,如果真到了那一步,我一定会想办法让大家安全撤退。"
萧山令重重地点了点头:"有您这话,我就放心了。"
两人正说着话,参谋长匆匆跑进来:"司令,交通部长于鹏飞来了,说有急事找您。"
于鹏飞是个胖子,平时说话很谨慎。这次他一进门就满头大汗。
"司令,我接到您的命令,要把下关的两艘大型渡轮调走?"
"没错。"唐生智站起身,声音很坚决,"既然要守南京,就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这两艘船留在这里,万一有人想逃跑怎么办?"
于鹏飞擦了擦汗:"可是司令,万一需要撤退怎么办?这两艘船可是下关唯一的大型渡轮。"
"没有万一!"唐生智大手一挥,"要么胜利,要么死!我们要用行动证明,中国军人不是孬种!"
萧山令在一旁听着,心里有些不安,但他没有说话。司令既然这么决定了,肯定有他的道理。
于鹏飞还想再劝:"司令,您再考虑考虑。这两艘船..."
"没什么好考虑的!"唐生智打断了他的话,"马上执行命令!"
于鹏飞无奈地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
送走于鹏飞后,萧山令忍不住问:"司令,真的要把船调走?"
唐生智回到椅子上坐下:"山令,你是不是也觉得我做得不对?"
"不是不对,就是觉得..."萧山令想了想,"留点后路总是好的。"
"后路?"唐生智冷笑一声,"有后路就有退心。没有后路,大家才会死战到底。再说,我们这么多人,难道还真守不住一座城?"
萧山令点了点头,不再说话。他知道司令的脾气,决定了的事很难改变。
当天晚上,唐生智站在司令部的阳台上,看着远处的长江。江面上偶尔有几艘小船经过,显得格外安静。他想起了白天的那些事,心里有些复杂。
妻子的话,德国顾问的质疑,萧山令的担忧,这些都让他心里不太舒服。但是话都说出去了,现在想这些还有什么用?
再说,历史上也不是没有以少胜多的战例。自己虽然能力一般,但好歹也是打过仗的人。15万人守一座城,怎么也不应该太快就败吧?
最重要的是,他已经向所有人承诺了要与南京共存亡。如果现在退缩,那他唐生智这辈子就彻底完了。
想到这里,唐生智握紧了拳头。这一仗,一定要打好!
04
12月1日清晨,日军的大炮声在南京城外响起。唐生智在司令部接到前线的电报,敌人已经开始进攻外围防线了。
"司令,敌人的火力很猛,前线压力很大。"参谋长匆匆汇报。
唐生智看着地图上的红色标记,心里有些紧张,但表面上还是很镇定:"告诉前线,一定要顶住。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
其实他心里清楚,根本没有什么援军。现在能指望的就是这15万人。
接下来的几天,战况越来越紧张。日军的飞机不停地轰炸,大炮也一刻不停。唐生智每天都能收到伤亡报告,数字让他心痛。
12月6日晚上,副官匆匆跑进来:"司令,蒋委员长要见您!"
唐生智赶紧整理了一下军装,驱车赶到中山门外的官邸。可是当他到了那里,却发现院子里很忙乱,有人在搬东西。
"委员长在哪里?"唐生智问门口的卫兵。
"在书房,但是..."卫兵欲言又止。
唐生智推开书房的门,看到蒋介石正在收拾文件。
"委员长,您找我?"
蒋介石抬起头,脸色有些尴尬:"生智,你来了。坐吧。"
"委员长,外面在搬什么东西?"
蒋介石避开了唐生智的眼神:"生智,情况你也看到了。日军的攻势很猛,南京的局势..."
"委员长,您是不是要撤离?"唐生智的声音有些颤抖。
蒋介石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点了点头:"大局为重,政府需要保存实力。"
唐生智感觉头有些晕:"那我呢?您不是说要与南京共存亡吗?"
"生智,你是南京的主官,这里就靠你了。"蒋介石站起身,拍了拍唐生智的肩膀,"你是好样的,我相信你能守住南京。"
"委员长..."唐生智还想说什么,但蒋介石已经往外走了。
12月7日凌晨五点,唐生智接到消息,蒋介石要坐飞机离开南京。他急忙赶到机场,远远地看到蒋介石正在往飞机上走。
"委员长!委员长!"唐生智大声喊着跑过去。
蒋介石停下脚步,回过头来。
"委员长,您真的要走?"唐生智气喘吁吁地问。
"生智,大局为重。你要明白。"蒋介石的声音很轻。
"可是您不是说要与南京共存亡吗?"唐生智的声音有些哽咽。
蒋介石沉默了几秒钟,然后说:"你是南京的主官,南京就交给你了。"说完,他头也不回地上了飞机。
飞机的螺旋桨开始转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唐生智站在停机坪上,看着飞机慢慢滑行,然后起飞,消失在灰蒙蒙的天空中。
这一刻,唐生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绝望。他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初在会议上,蒋介石需要有人站出来承担责任,而他唐生智就是那个替罪羊。
回到司令部的路上,唐生智看到街上已经有很多老百姓在逃难。他们背着行李,牵着孩子,脸上写满了恐惧。
"司令,委员长走了?"萧山令看到唐生智回来,小心地问了一句。
唐生智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那我们怎么办?"
唐生智在椅子上坐下,看着墙上的地图。红色的标记已经逼近南京城了。
"我们继续守。"他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决。
"可是司令,没有援军,我们能守多久?"参谋长忍不住问。
唐生智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不知道能守多久,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意义。但是他知道一件事:现在想退也退不了了。
城外的炮声越来越近,唐生智闭上眼睛,回想起13天前在会议室里说过的那句话:与南京共存亡。
那时候他觉得这句话很豪迈,很英勇。现在回想起来,却像是一个诅咒。
05
12月10日上午,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
"司令,雨花台失守了!"参谋长脸色苍白地跑进来。
唐生智猛地站起来:"什么?雨花台怎么失守的?"
"259旅旅长易安华在阵地上战死了,部队撑不住了。"
唐生智一屁股坐回椅子上。雨花台是南京的南大门,失守就意味着日军可以直接威胁南京城了。
"其他阵地情况怎么样?"
"都不太好。敌人的火力太猛,我们的伤亡很大。"
唐生智揉了揉太阳穴。才过了9天,外围防线就基本崩溃了。德国顾问说的七天,现在看来还是太乐观了。
12月11日,唐生智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给白崇禧发电报求援。
他让电报员发了一份很简短的电报:"白将军,南京危急,请速派援军。"
下午,白崇禧的回电来了。唐生智接过电报,看到上面只有一行字:"唐兄,还记得13天前你在会议上的豪言壮语吗?现在才第12天呢。"
看到这句话,唐生智感觉像被人当胸打了一拳。白崇禧这是在嘲笑他,在提醒他当初说过的大话。
"司令,您没事吧?"萧山令看到唐生智脸色难看,关心地问。
唐生智把电报揉成一团,扔进了垃圾桶:"没事。"
但是他心里清楚,白崇禧说得对。13天前他确实说了大话,说要与南京共存亡,说至少能守一个月。现在才12天,外围防线就守不住了。
当天晚上,唐生智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反复想着这些天发生的事。妻子的话,德国顾问的预言,白崇禧的质疑,现在都成了现实。
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不是错了。可是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15万人的生死都压在他身上,他能怎么办?
12月12日清晨,更坏的消息传来了。
"司令,紫金山也失守了!"
"中华门也被突破了!"
"敌人已经进城了!"
一个又一个坏消息让唐生智感到绝望。他站在窗前,看着远处升起的浓烟,耳边是不停的爆炸声。
这时候,萧山令走了进来:"司令,现在怎么办?"
唐生智回过头,看着这个跟了他多年的老部下。萧山令的军装已经破了好几个洞,脸上也有伤,但眼神还是那么坚定。
"山令,你后悔跟着我吗?"唐生智突然问。
萧山令愣了一下,然后摇摇头:"司令,话不能这么说。既然选择了,就没什么后悔的。"
听到这话,唐生智心里更加难受。这么忠诚的兄弟,自己却要把他们带到绝路上。
"司令,要不我们突围吧?"参谋长小声建议。
唐生智看了看地图,南京已经被日军三面包围了,只有长江这一条退路。可是那两艘渡轮早就被自己调走了,现在想走也走不了。
这时候他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自作自受。为了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他断了所有人的后路,包括他自己的。
"司令?"萧山令看到唐生智不说话,又叫了一声。
"再守一天。"唐生智最终说出了这句话,"如果明天还守不住,我们就..."
他没有说完,但所有人都明白他的意思。
06
12月12日下午,南京城内已经是一片混乱。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和溃散的士兵,枪声、哭声、喊声混在一起。
唐生智站在司令部的窗前,看着这一切,心如刀绞。他想起了13天前自己说过的豪言壮语,现在看来就像是一个笑话。
"司令,各部队都在要求撤退令。"参谋长小心地汇报。
唐生智点了点头。他知道,败局已定,再硬撑下去只会让更多的人送命。
"发撤退令吧。"他的声音很轻,但每个字都像是从胸口挤出来的。
"是!"参谋长赶紧去发电报。
这时候,唐生智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下关的渡轮。
他急忙给交通部长于鹏飞打电话:"老于,赶紧把下关的船调回来!"
电话那头传来于鹏飞哭丧的声音:"司令,船已经开到武汉了,根本来不及啊!"
"什么?"唐生智感觉天塌了下来。
"司令,当初您说要破釜沉舟,要么胜利要么死,我就把船调走了。现在想调回来,最快也要两天。"于鹏飞的声音越来越小。
唐生智"啪"地挂了电话,瘫坐在椅子上。他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没有渡轮,15万人怎么过江?那些跟着他的兄弟们怎么办?那些无辜的老百姓怎么办?
"司令,您怎么了?"萧山令看到唐生智脸色煞白,赶紧过来。
"山令,我犯了个大错。"唐生智的声音在颤抖,"下关的船被我调走了,现在调不回来了。"
萧山令愣了一下,然后明白了过来:"那我们怎么撤退?"
"不知道。"唐生智摇摇头,"我真的不知道。"
这时候,外面传来越来越近的枪声。日军已经进城了,距离司令部不远了。
"司令,我们必须马上走!"参谋长急匆匆地跑进来。
唐生智站起身,看了看墙上的地图,然后看了看萧山令:"山令,对不起。"
"司令,别说这些了。现在想办法才是正事。"萧山令虽然也很着急,但还是很冷静。
一行人离开司令部,往下关方向走去。路上到处都是逃难的人群,场面极其混乱。
当他们到达下关江边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傻了眼。江边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有军人,有老百姓,所有人都在拼命地往江边挤。
可是江面上空无一物,连一艘小船都没有。
"船呢?船在哪里?"有人在大声喊。
"没有船!船都被调走了!"有人绝望地哭喊。
唐生智看着这一切,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旋转。这些人都是因为相信了他的话才留在南京的,现在却要因为他的错误决定而丧命。
这时候,远处传来了日军的军号声。敌人追上来了。
人群更加混乱了,有人跳进江里想游过去,有人在岸边哭喊,有人在相互践踏。
唐生智站在人群中,看着这人间地狱般的景象,心中的悔恨如潮水般涌来。如果当初听了妻子的话,听了白崇禧的话,听了德国顾问的话,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
可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07
江边的混乱越来越严重,枪声越来越近。这时候,萧山令走到唐生智面前。
"司令,您不是说要与南京共存亡吗?现在兄弟们怎么办?"萧山令的声音里带着愤怒和失望。
唐生智不敢看萧山令的眼睛,声音颤抖着说:"山令,我...我对不起大家。"
"对不起?"萧山令冷笑一声,"司令,13天前您在会议室里说得多好听,什么军人以身许国,什么与南京共存亡。现在呢?您准备怎么共存亡?"
唐生智被问得哑口无言。他确实说过那些话,也确实做过那些承诺,可是现在面对死亡,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勇敢。
这时候,参谋长跑过来:"司令,我找到了一条小船,但只能坐几个人。"
听到这话,唐生智眼前一亮,但马上又犹豫了。萧山令看着他的表情,什么都明白了。
"司令,您先走吧。"萧山令的声音很平静,但眼神中满是失望,"兄弟们的命,我来守。"
"山令..."唐生智想说什么,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司令,您走吧。留在这里也没用了。"萧山令转过身,面向那些绝望的士兵和百姓,"兄弟们,司令有要事,先撤了。我们继续想办法!"
唐生智看着萧山令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萧山令这是在给他台阶下,也是在保护他最后的一点尊严。
在参谋长的催促下,唐生智上了那条小船。船慢慢离开岸边,他回头看了一眼江边的人群。在混乱的人群中,他看到萧山令正在组织人们搭建木筏。
这时候,日军的枪声已经很近了。透过夜色,能看到远处火光冲天。
小船在江面上颠簸着前进,唐生智坐在船尾,看着越来越远的南京城。他想起了妻子,想起了孩子,想起了那些跟着他的兄弟们。
"司令,快到对岸了。"船夫提醒道。
唐生智点了点头,但心里却没有任何轻松的感觉。他虽然活下来了,但他知道,自己已经彻底完了。
后来他听说,萧山令在江边组织了宪兵部队,阻击追来的日军,掩护百姓渡江。激战了5个小时后,萧山令和他的部下全部战死在江边。
而唐生智,这个曾经声称要与南京共存亡的司令长官,却成了第一个逃跑的人。
08
1937年12月13日凌晨,南京彻底沦陷。日军蜂拥入城,开始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唐生智坐在开往江西的轮船上,甲板上很冷,但他感觉不到。他只是呆呆地看着江水,脑子里一片空白。
"司令,您要不要进舱里歇一会?"一个副官小心地问。
唐生智摇摇头,没有说话。他不想进舱,也不想和任何人说话。他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着。
船上的其他人都在小声议论着什么,但唐生智什么都听不进去。他满脑子都是萧山令最后的话:兄弟们的命,我来守。
到了江西后,唐生智被安排住在一个招待所里。第二天,记者们就找上门来了。
"唐司令,请问南京保卫战的情况如何?"
"唐司令,您对南京沦陷有什么看法?"
面对这些问题,唐生智沉默了很久,最后只说了一句话:"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有打过这样糟的仗。我对不起国人,也对不起自己。"
说完这句话,他就再也不肯接受任何采访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关于南京保卫战的消息陆续传来。萧山令战死江边,易安华血洒雨花台,还有无数的士兵和百姓死在了南京城里。
而唐生智,这个曾经信誓旦旦要与南京共存亡的人,却安全地活在后方。
很快,各种批评和指责就来了。有人说他是逃跑将军,有人说他是千古罪人,有人说他害死了15万大军。
这些话像刀子一样割在唐生智心上。他知道人们说得对,他确实是个罪人。
1938年1月,蒋介石在武汉召见了唐生智。两人见面的时候,气氛很尴尬。
"生智,南京的事..."蒋介石欲言又止。
"委员长,是我无能,辜负了您的信任。"唐生智低着头说。
蒋介石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过去的事就不说了。你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吧。"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让唐生智靠边站了。从那以后,唐生智再也没有得到重要的军职。
抗战胜利后,有人写文章评价南京保卫战,其中有一句话让唐生智印象很深:"萧山令等将士为国捐躯,被后世敬仰;而唐生智虽然活了下来,却背负了千古罪人的骂名。"
晚年的唐生智经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想起1937年那个冬天。他想起了会议室里的那句豪言壮语,想起了妻子的眼泪,想起了德国顾问的警告,想起了白崇禧的嘲讽,更想起了萧山令最后的眼神。
13天,从英雄到罪人,只用了13天。
一句话改变了南京的命运,也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那句"与南京共存亡"的豪言壮语,最终成了压垮他一生的重担。
历史是公正的。它记住了萧山令的忠诚,记住了易安华的勇敢,也记住了唐生智的背叛。
多年以后,当人们提起南京保卫战的时候,总会说起那些英勇牺牲的将士,但很少有人记得那个曾经信誓旦旦,最后却临阵脱逃的司令长官。
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让英雄被铭记,让罪人被遗忘。
唐生智死的时候很安静,没有什么痛苦。他闭上眼睛的最后一刻,仿佛又听到了萧山令的声音:司令,您先走吧,兄弟们的命,我来守。